阻碍中国3D电影与国际接轨的三大因素
虽然有媒体评论3D电影在国外已经降温,但从今年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来看,立体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后劲十足。前有《泰坦尼克号3D》、《雨果》、《复仇者联盟》等大批3D影片开路,后有卡梅隆等国际知名电影人来大陆投资设厂,市场表现一片红火,前景看好。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掩盖中国本土3D电影远逊外影的痛楚。
国产3D电影《龙门飞甲》海报
据统计,2011年中国内地上映的3D电影超过30部,其中14部票房过亿,总票房超过人民币50亿元,几乎是2010年的两倍。占全年票房的40%,成为托起当年130亿电影票房的最大功臣。但是,这其国产的收入却不足5亿元,还是《龙门飞甲》一部4亿元收入抬上来的。而今年,内地3D电影市场上,除了《画皮2》和几部动画电影外,仍然是国外引进片占据了大片江山。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3D电影的发展?中国3D电影发展要与世界接轨究竟还要多久?下面笔者就来一一分析。
一、起步晚,先天不足,“技不如人”是阻碍中国3D电影发展的首要原因
在国际电影史上,3D电影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末期——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弗里斯格森发明了双机放映3D电影技术。随后经过业内人士的30多年潜心研究,1922年,世界第一部3D电影《爱的力量》终于在洛杉矶问世,此后3D电影在国外的发展又经历了两次“黄金”期。而在中国。直到1962年,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才诞生,这也意味着中国3D电影的起步比国外足足晚了七、八十年,在技术研发上本身就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
一般来说,适合于3D来表现的电影主要是动画片、科幻片、灾难片、史诗片、动作片等经典类型,而众所周知,这恰恰是我国的软肋。目前,我们除了放映系统达到国际水准外,在其他如核心3D技术、前期拍摄技术及后期制作技术上,和国际都还存在着很大一段差距。
技术瓶颈必然制约我国3D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不仅无法模仿像像《阿凡达》这样的标杆式作品,就连普通的3D电影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二、创意不足,绝大多数“捞一把就撤”,“伪3D”泛滥,消费观众信心
导演金铁木曾指出:“从技术上说,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不止10年;从艺术的角度看,对3D电影的理解差距更大。”
好莱坞不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它总能编织精彩的叙事,主题永远是全球性的,语汇则以该国特有的文化为主,并非一味地输出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是创新、融合、有选择地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技术是内容的优化手段。
反观中国的3D电影,基本都逃不出创意缺乏、内容苍白的字眼。自国外《阿凡达》火起来之后,虽然中国本土也有一些3D电影上映,其中也不乏《大闹天宫》、《兔侠传奇》等获国际认可的精品,但实事上,截止目前,完全“真3D”或口碑好的电影,可以说是零。本土市场电影剧情叙事混乱松散、缺乏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呈现,再加上一些制作方“捞一把就撤”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劣质“伪3D”泛滥,即使有新技术的包装,观众也无法被打动,对画面效果和观感叫苦不迭的同时还会逐渐对国产3D失去信心。
三、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3D银幕数量已从2008年的86块增至如今的上万块,居亚洲之首,但是由我国制作的3D电影投入上亿的也只有《画皮2》、《兔侠传奇》等少数几部,比起《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3》等动辄数亿元的投资,确实是有点小巫见大巫。
据一项统计显示,在美国,相关的3D技术人才要以数十万计,而在中国,却只能以百计,差距之悬殊,而这又不像技术、资金,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弥补。
看来,中国3D电影的求索之路真的还很漫长。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