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争相3D 掀2D转3D风潮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电影幕到环绕立体声宽银幕,从模拟到数字,从平面到立体,在漫漫影像史上,电影技术经历了一次次伟大的突破与变革。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3D立体大片的热映,3D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和热捧。而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3D电影的技术和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可以说,3D技术为影像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使得3D影像行业开始站在风口浪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3D电影《血滴子》海报
国产电影热衷2D转3D
截至8月份,国内上映的3D电影已逾20部,超过了去年17部3D电影的总和。预计今年全年上映的3D片总数将有望冲向30部,达到一个新高峰。
综观今年迄今上映的180余部电影,引起较大关注,创造票房奇迹的多为3D电影。就上映情况来看,好莱坞3D影片更吸引观众,但3D电影热潮及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令国产片也抵挡不住诱惑开始争相3D,刮起了2D转3D风潮。如即将于9月27日上映的《太极1》,10月25日上映的《太极2》,11月上映的《富春山居图》,12月上映的《血滴子》,以及尚在拍摄或制作中的《大闹天宫》、《白发魔女传》、《狄仁杰前传》等,都无一例外打出“3D”旗号。
几乎可以预见,未来但凡稍有分量的国产电影,都不会满足于2D,哪怕“只有字幕最立体”,也要搭上“3D”这班车。估且不论此举是出于无奈还是商机,对3D电影发展是利还是弊,不可否认的是,“2D转3D”显然已成为国产电影人眼中的票房利器之一!
投资方首选“纯3D”
纵观前几年,3D电影绝大部分都是3D和2D版本同时上映,如《阿凡达》、《变形金刚3》、《龙门飞甲》等;但是从今年开始,“纯3D”却大行其道。像《泰坦尼克号》、《画皮2》等,都没有给观众更多的选择机会,只放映3D版。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大约8500块3D银幕(可同时放2D),《画皮2》上映后,全国的3D银幕总数再次暴涨,达到12000块,完全可以满足任何一部3D大片的放映需求。另一方面,从票价来看,3D电影的票价相对较高,从商业角度考量,纯2D、纯3D或2D/3D同时上映,“纯3D”无疑是首选。据一位院线人士透露,根据数据显示,电影推出3D版,最少能让票房提高二成左右。多了这二成垫底,制片方破纪录的压力就小很多。比如《画皮2》,档期很好,前后没有劲敌,即便没有3D,应该也能达到4、5亿,但加上3D噱头和票价,就破了《让子弹飞》和《唐山大地震》的记录。
当然,对于观众来说,当3D电影不再有新鲜感,选择观看3D电影也会越来越理智。据笔者了解,好莱坞目前所有重量级的巨制影片基本都已3D化,但上映时所有大片都有3D和2D版本,让观众自己去选择。希望国产电影人在看到利益的同时,也多考虑观众的心理期待,不要为3D观影涂上强迫色彩,而令观众产生逆反心理。
中国3D电影人才匮乏
国产电影为什么一窝蜂的“2D转3D”?开拍前为什么没想过要拍成一部3D电影呢?
目前国内影视人才多以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为主,比起技术和艺术结合成熟的好莱坞导演,很多人还不具备制作3D电影的能力。同时,虽然进口3D大片带来的票房甜头,令国产电影人也开始试水3D电影制作,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直到去年底《龙门飞甲》的热映,才扭转了国产3D电影的颓势。国产3D电影的发展瓶颈,归根结底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人才,缺乏熟练运用3D技术的专业3D电影人才。
众所周知,3D电影在拍摄手法和取景角度等专业技术方面与2D电影的差别比较大。将3D技术与电影艺术完美结合,是对3D电影的要求,也是对3D电影人的要求。相对3D实拍,由2D影片转制而来的3D电影,比较考验资金、时间精力等综合能力,没有足够的投入,就难有立体效果震撼的佳作出现。但对3D电影人才的要求并不高,这应该也是国产电影多选择2D转制3D的原因之一。不过,如果一部3D影片,仅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花费两个月时间即转制而成,那么这部3D电影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卡梅隆花费了60周时间和高达1800万美元的成本转制完成3D版《泰坦尼克号》,开启了电影的2D转3D风潮。但卡梅隆在《泰》片成功上映之后却表示,2D影片转制为3D版本,转换工艺繁复精细 “令人抓狂”,不会再尝试。
中国电影争相3D,却囿于3D人才以及资金投入、技术水平等的限制。紧抓“2D转3D”之手,究竟能走多远?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