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3D电影 本土高校勇闯“新视界”
四月中旬,《泰坦尼克号》3D版引起了人们对3D技术的新一轮讨论,与此同时,在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虚拟与现实”新媒体艺术展览中,省内首部由高校独立拍摄的3D影片《窑变2》,让人们看到了本土高校对影像技术的探索与成果。
除了吉艺,就是北影
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立体影像工作室作品《窑变2》是省内首部高校独立拍摄的3D影片(《窑变》为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2010年作品),据悉,国内目前能够独立制作3D影片的高校只有两所,除吉林艺术学院外,就只有北京电影学院。这似乎与近年来公众对3D技术的热切关注并不相符。
立体影像工作室青年教师萨翔与李智培说,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发展3D技术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外,还源于国内高校对于3D技术的“不看好”。
从上世纪初公映的3D电影《火车进站》开始,电影史上曾出现过数次“3D热潮”,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成了“短命的时髦”。
“3D技术的普及面临着很多问题。”萨翔说,“首先,现在常见的3D影片都必须通过立体眼镜观看,这本身就会影响3D影片的观感,也是限制3D技术普及的一个瓶颈,虽然现在已有裸眼3D技术,但由于成本太高、质量又不够理想,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曾有专业机构指出,有12%的人存在视力缺陷,这会引发观看3D影像时视觉不平衡,从而导致头痛等不适症状出现。在国外,儿童和老人是不推荐看3D电影的。这也限制了3D影片的进一步普及。”
所以,虽然近年来3D技术发展势头迅猛,甚至市面上很多电视都有3D功能,但不少相关人士对它的发展前景却不看好。
“但是,对于电影来说,3D技术是一次重要的革新,它为电影提供了新的语言,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利用3D技术特性来和观众互动),所以即使它的推广困难重重,也一定会占有一部分市场。”李智培说,立体影像工作室的设立初衷大抵也与此相关。
工作室成立前的种种
萨翔与李智培都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2011年,当李智培听说学校要发展3D技术时,私下里并没当回事儿。那时他正在北京一家公司上班,了解发展3D技术对财力、人力的要求之高。
李智培接触3D技术很早,2010年,他所在的公司接手上海世博会官方3D电影制作的项目,他凭借摄影功底进入剧组,开始时是做场记,但拍摄时也能学到很多,后来,其中一个摄影师离开剧组,他顺利地代替了他的位置。
“3D影像的制作在很多方面都与2D影像不同,首先设备体积就是普通设备的2到3倍,工作量也是制作2D电影的3倍,前期要对每个镜头进行设计,因为素材量很大,后期剪辑也很麻烦……”
正由于对这些客观因素的了解,他认为发展3D技术,“以学校的财力、能力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方面,在涉及3D技术之前,萨翔对种种影像新技术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很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最廉价的方式拍出最好的效果”),其中的《7D 1000fps》等短片还在国内获得过奖项,通过这些试验,他对电影的理解也日益加深。
2011年夏天,他开始拍摄短片《2012启示》,这也是他创作过程的一个转折,“当时的团队很有热情也很执着,十几个人每天坐轻轨来来往往,有一天,我和另一个同学在外面拍了一夜的空镜头……”他有很多创作想法,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部短片最终没有完成。
但挫折也带来成长,他“对影像的追求从侧重技术、效果,到更注重剧情,关注它能带给观众的受益。当再想去创作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更加全面。”
那次经历也让他了解到普通人对艺术的感受力,“《2012启示》中的群众演员,与我们素不相识,也没有相关经历,但在电影中的表现却让我惊讶,无论是配合的态度,还是表演的感染力……在人群中真的有很多人能感受艺术。”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激励。
“技术是为剧情服务的”
2011年末,立体影像工作室成立,3D技术探索是其目前主要方向,成员主要有萨翔与李智培两位青年教师与数名对电影新技术有兴趣的学生。
那时的萨翔与李智培刚刚毕业,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对于如何发展一个工作室更无从下手,“刚开始的工作特别难进行,如果要拍3D影像,首先要有设备,但那时工作室只有两台学校公用的照相机,我们两个没事儿就拍点立体的照片给院长看。后来,我们为学校的话剧《天诫》拍了一小段立体视频,是用两个连监视器都没有的小高清摄像机"硬拍"的,虽然由于设备问题质量不是很高,但院长看了之后还是有了不少信心。”
那之后,工作室的资金、设备准备渐渐齐全,大家开始着手准备第一部作品《窑变2》。
《窑变2》片长17分钟,拍摄工作一周完成,后期制作却用了整整两个月,剧组工作人员全部来自吉林艺术学院,其中有50%以上是在校学生。“动员了大半个学校的力量,制作期间正赶上过年,很多人都不回家过年了,大年初一那天院长和我们还工作到凌晨3点多。”李智培说。
《窑变2》公开展览期间,每晚两小时滚动播放,每场都座无虚席,场外也都会排起长队,甚至有人认为它的视觉效果要优于平日在电影院看到的大片。而对萨翔和李智培来说,这个作品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现在更多的时间放在技术研究上,但他们对影像技术的态度却很一致技术是为剧情服务的,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灵魂。
现在,工作室的作品性质更多是“习作”,“《窑变2》是一个实验性的短片,我们以解决技术问题为主要目的,由此积累了很多经验,最主要是磨合了团队。”李智培说,立体影像工作室下一步的计划,是将延时摄影与3D技术结合;还会继续招收合适的学生,用项目带动教学,大家一起在工作中学习。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