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应用>技术动态>技术应用

策划:从《丁丁历险记》谈好莱坞动作捕捉年

文章来源:腾讯娱乐 作者:Frank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4日 点击数: 字号:

15日零点,沉寂三年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着首部3D动画大片《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卷土重来。该片由斯皮尔伯格亲自执导、监制,并联合了《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耗资1.35亿共同打造。影片改编自风靡全球的比利时著名漫画家埃尔热的名作《丁丁历险记》,在唤起人们童年集体记忆的同时,又以精湛的3D技术和华丽的视效赚足眼球。

 
《丁丁历险记》是一部出色的动作捕捉电影。

对爱好电影的技术宅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幸福的年份;对真人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在疯狂和纠结中重新认识电影的年份;对不明真相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继续大开眼界的年份。其实,全球影媒正在热炒的“动作捕捉技术”,远没想象得那么神乎其神,毕竟,老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把这项技术零星运用到了动画的后期制作中。只是,最近十年,它亦如人类的20世纪一样,完成了多快好省的爆发式跃进。今年,堪称好莱坞的“动作捕捉年”,这不仅仅体现在丁丁记者、猩猩恺撒、拳击手亚当正在觊觎真人演员的饭碗,更重要的是,从“动作捕捉技术”过渡到“表演捕捉技术”,才是这一年真正值得骄傲的G点。

技术扫盲 再说一次动作捕捉
倘若你不慎闯进《丁丁历险记》的前期拍摄片场,恐怕会以为自己堕入了《创:战纪》的计算机程序中——人人都穿着催人尿急的连体紧身衣走来走去,四肢贴着带有颜色的布条,且所有的背景和道具都是假的。而当你望见站在背后的斯皮尔伯格先生,握着的那个极其拉风的监控器喃喃自语时,又会发现这和《铁甲钢拳》里休·杰克曼遥控机器人肉搏的经典场景何其相似。所以,《丁丁历险记》被形容为“梦幻般的奇作”,不足为奇。


《丁丁历险记》片场的老斯

动作捕捉技术并非横空出世的新鲜玩意儿,二战后,它就被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力学实验室发明出来。只是,该技术最初只运用于医疗事业,对跌打损伤以及治疗脑残具有深远意义。40年前,迪士尼率先想到把这一技术运用到动画制作领域,其目的并不是想让虚拟角色彻底代替真人表演,而是让并不完美的动画效果变得更加逼真和流畅一些。


《丁丁历险记》片场就像《创:战纪》

1988年,美国SGI公司开发了可以捕捉头部运动和表情的系统,之后被技术达人不断升级更新,从原理上逐渐划分为机械式、声学式、电磁式和光学式四种,我们在《丁丁历险记》片场看到的,大多为光学式捕捉技术——演员套上黑色衣服,身体关键部位被贴上一种叫做“Marker”的特制发光点,视觉系统将识别和处理这些“Marker”,摄影机则把表演者的连续动图像序列保存下来,最后一起扔给废寝忘食的工作狂进行后期处理。

  
《最终幻想》的动作捕捉术。

尽管,形同雀斑的“Marker”,成本低廉到连毛笔蘸蘸颜料都能画上去,但处理这些“Marker”的成本却很高——因为你要支付技术员的工资和加班费。据说“Marker”的识别、跟踪和空间坐标计算的工作量极为惊人,因为这些点子对表演场地的灯光效果、反射状况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只要演员的动作稍不到位,后期处理就开始拧把。诸位一定记得2001年由坂口博信和莫托-萨克巴拉联手打造的《最终幻想》,此片当年因被视为第一部全CGI动画电影而载入史册,但该片的低票房却印证了一件事——导演高估了CGI的能力,区区25%的动作捕捉技术运用,让每个角色的面部肌肉和动作轨迹,看起来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假。而在同一年诞生的《指环王:魔戒现身》,却让一个由动作捕捉技术雕琢出来的小怪物“咕噜”,一举压倒了《最终幻想》中近乎面瘫的罗丝。这种对比,想起来就教人欣慰万分。

现在可以说,动作捕捉技术出生很早,但真正的崛起却很晚,若不是彼得-杰克逊试图将这一技术发扬光大,这整整十年的好莱坞电影,或许又会丧失不少精彩。

 
四大巨头:彼得、赞米基斯,卡梅隆和罗伯特·莱加托。

关键人物 岂止一个新西兰人

A.彼得·杰克逊

招牌作:《指环王》系列、《金刚》、《霍比特人》

十多年前,尚未在好莱坞打开局面的彼得·杰克逊,与业已在电影特技领域引领潮流的詹姆斯-卡梅隆相比,更像一个冷静的疯子。因为在《指环王》进入前期拍摄之时,没人知道“咕噜”最后会迈向如此登峰造极的高度,按照原先的计划,安迪-瑟金斯只作为配音演员加盟剧组,咕噜的形象则完全依靠CGI技术摆平。但杰克逊最终还是和瑟金斯想到了一块儿——假如《指环王》想要塑造一个贯穿系列的灵魂人物,以纯动画的制作方式来落实,无论如何是交代不过去的。随即,杰克逊狠心地把瑟金斯塞进了动作采集房间。

 
瑟金斯与咕噜

当年,动作捕捉技术方兴未艾,被捕捉的演员是无法和出镜的真人演员同台表演的,因此,瑟金斯每次必须和伊利亚-伍德等人进行彩排,然后再独自一人回到狭小的采集房间表演,折腾指数可想而知。后来的事情天下皆知:杰克逊成为好莱坞新一代技术狂人,11项奥斯卡逼平了卡梅隆。现在,已不需要再为“咕噜”当年失去奥斯卡最佳男配竞争资格鸣不平,因为连杰克逊自己都很清楚——在技术尚不成熟时,“咕噜”确实依靠修正技术帮了不少忙。不过,到杰克逊完成2005版《金刚》时,他终于有了为瑟金斯鸣不平的资格——他实现了从“动作捕捉技术”到“表演捕捉技术”的一次飞跃。神情!神情!这一点,对于那些毫不犹豫地把大猩猩当作纯爷们儿爱戴(微博)的女性观众来说,应该最明白其中的道理。

 
《金刚》是如何做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杰克逊带动动作捕捉技术的崛起,在结结实实的十年内,这项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影人运用,几乎每部特效片都忍不住踏上这条完美的捷径。当然,杰克逊和他的维塔工作室也依然在巩固领导地位,《丁丁》与《霍比特人》就是最新的明证。

B.罗伯特·赞米基斯

招牌作:《极地特快》、《贝奥武夫》、《圣诞颂歌》

1994年,因在《阿甘正传》中通过特效处理而让汉克斯和肯尼迪握手的罗伯特·赞米基斯,曾一度被视为好莱坞特效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彼得·杰克逊一样,他也拥有一个引以为骄的牛逼工作室——ImageMovers Digital。尤其让人艳羡的是,这个隶属于迪士尼旗下的制作机构,主营业务也是动作捕捉技术的实验和拍摄。三部戏想必所有人还没忘记——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极地特快》、安吉丽娜·朱莉的《贝奥武夫》,以及吉姆·凯瑞的《圣诞颂歌》,这三部动画巨作,与杰克逊的“动物电影”以及《丁丁历险记》最大的不同是,赞米基斯直接把真人演员的脸蛋嵌进了动画形象,导致一帮大明星被赞米基斯虐到吐血。

 
《极地快车》的汉克斯。

《极地特快》原计划让汤姆-汉克斯通过动作和表情捕捉技术,扮演片中的所有角色,但当这位严重发福的奥斯卡影帝穿上黑色紧身衣,在脸上粘了150个感应器之后,他终于累到投降——在洋洋洒洒的合约上,他只答应分饰五个角色。在《贝奥武夫》中,赞米基斯改进了技术,一款叫做Vidiator FaceStation的软件,可以把演员表演的视频,提取出数据和曲线直接供给动画处理平台,这样一来,拍摄效率大大增加。但此技术的弊端是,动画形象和真人实在太像,失去了夸张的表情细节和情绪效果,以至于大嘴朱莉第一看到自己的动画形象——尤其是全裸的样子时,嗷嗷尖叫起来,发誓不能让布拉德-皮特和孩子们看到。

 
《贝奥武夫》折磨大嘴朱莉

罗伯特·赞米基斯是好莱坞动作与表情捕捉技术的绝对行家,但《圣诞颂歌》直线下滑的口碑和今年年初《火星需要妈妈》遭遇的崩塌式失败,让人看到了他在这条道路上的有限前景——与赞米基斯的剧情片不同的是,他的动画作品通常都只过分注重了技术的纯粹性,却忽视了技术和电影性的深度融合。换句话说,当捕捉技术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后,后续作品在故事和角色性格上的孱弱,导致了这位大导演事业上的不进则退。

C.詹姆斯·卡梅隆&罗伯特·莱加托

招牌作:《泰坦尼克号》、《阿凡达》
好莱坞第一技术狂人詹姆斯-卡梅隆,早年因为《终结者2》的液体金属人和《真实的谎言》的导弹穿楼术,而在虚拟影像的塑造与合成方面独当一面,但作品寥寥的他,同样也是动作捕捉技术领域的先驱和升级者。在《指环王》中的“咕噜”震惊好莱坞业界的五年前,卡梅隆其实已经在旷世催泪片《泰坦尼克号》里,悄然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1996年,卡梅隆与聪明绝顶的软件开发者罗伯特-莱加托合作,完成了《泰坦尼克号》里诸多宏大场景的虚拟角色演出。倘若你现在重新观看影片,一定会发现俯瞰式镜头中的那些在甲板上走动的船员、码头上热情挥手的送行者,在质感上都会露出明显破绽,但在当年,你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的。卡梅隆当年采用的是前期捕捉演员的动作轨迹,之后建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最后再让数字逐步替代替身演员的表演。尽管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但这一理念后来被彼得-杰克逊继承和发展起来,维塔工作室开发的集群智能软件Massive,正源于此。

 
《阿凡达》女主角佐伊·索尔达娜。

十年之后,卷土重来的卡梅隆,深知这个世界已经被彻底改变,野心勃勃的《阿凡达》倘若想要超越同时代的商业巨片,技术依然是王道。令人欣慰的是,好莱坞并没有出现同行相轻的局面,除了罗伯特-莱加托继续搭档卡梅隆之外,杰克逊的维塔数字工作室,又与卡梅隆实现了紧密合作。这一次,他们拿出了Simulcam和Vitrual Production Studio——这两个足够让他们骄傲一辈子的系统。前者对动作捕捉的精度业已无懈可击,我们刚刚看过的《铁甲钢拳》里的机器人打架,正是运用了该系统;后者则进一步解放了演员的表演空间,前面说过,瑟金斯当年被关在“笼子”里演咕噜,而现在,演员可以在大棚里随意跑动了。

或许是卡梅隆深谙罗伯特-赞米基斯失败的原因,在《阿凡达》的技术实现绝对强势时,他一直担心虚拟角色的个性不足,会毁掉整部电影的观众缘。因此,当财大气粗的制片场给他140个机位和8个高清摄影机时,他还是把心思都放在了演员的表演上——自行开发头戴式动作捕捉技术Performance Capture,每个演员都要像《黑暗骑士崛起》里的毁灭者班恩一样,戴上一个“紧箍咒”,使得镜头采集到的数码表情,都能拷贝到CG角色之上。

和安迪·瑟金斯一样,《阿凡达》的女主角佐伊·索尔达娜,也曾让评论界幻想其是否能得到一个奥斯卡影后提名,但现实依然让技术狂热者感到失望。不过,真正优秀的表演永远不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说了算,幕后艺术家们可以完全无视小金人的存在。

表演大神

人人都爱瑟金斯

现在,全世界都恨不能像立传一样,吹捧片酬好不容易才挣到七位数的安迪-瑟金斯。若干年前,当瑟金斯凭借《指环王之双塔奇谋》得到美国科幻恐怖片土星奖最佳男配角时,多数人还把他当作一个平凡的“务工人员”,除了他扮演的各种非人类可以吓到观众之外,对于他这个“人类”,人们从不轻易提起或是刻意赞美,这也使得当他在《女孩梦十三》中和傻里吧唧的詹妮弗-加纳一起跳舞时,人人都以为他只是个好莱坞的三线演员。

 
瑟金斯与咕噜。

今天看来,我们是多么的眼拙——当年,就算六小龄童脸上不贴毛,我们也知道他演过孙悟空,因为金莱兄本就一脸猴相;瑟金斯的面部组织虽没狰狞到咕噜的地步,但其层次分明的轮廓、过度清晰的五官以及变化多端的声线,还是让他看起来更像一点别的什么东西。无疑,安迪-瑟金斯是一个从天然条件到后天才能,都足以成为表演艺术家的人——毕竟,在好莱坞这地方,穿紧身衣可以征服大众的,除了台前的蜘蛛侠就是幕后的瑟金斯了。

瑟金斯以前一定活得很累,因为生于英国伦敦的他,曾有过长年跑龙套却赚不到几个子儿的经历,直到26岁才有机会出演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麦克白》,之后又出演了好评如潮的《李尔王》。在来到美国经历沧桑之前,他一直活跃在英国戏剧舞台,你可以说他是业内一名角儿,但真正认识他的又有几人。瑟金斯的电影事业,从36岁开始才颤颤巍巍露出眉目,可直到《指环王3》横扫奥斯卡大奖那晚,颁奖台上那帮嫩不溜湫的漂亮矮子,也还是遮住了瑟金斯的星光。瑟金斯应该感谢影迷时代的到来——在这个充斥着挖电影边角料的影迷的时代,瑟金斯几乎是从网络上慢慢被人重视起来的,其个人网页虽不够花里胡哨,但记录他每一次“动作捕捉”的瞬间,都反映出影迷“草根情结”的某种诉求。

 
《猩球崛起》的恺撒

是的,台前的大明星都太会装笑装酷了,他们是如此的假;而幕后装惊恐、装无辜、装失落、装愤怒、装欲言又止、装爱意弥漫、装上窜下跳、装心潮起伏的瑟金斯,表演又是如此的真。没有人可以体会被关在小笼子里一遍又一遍演出的辛苦,没有人可以体会在好莱坞混饭吃却不以真人露相为目标的纠结。因此,当瑟金斯在《猩球崛起》中扮演的恺撒,让影评人兴奋地狠不能也去爬树时,他却淡定地表示,这么多年来,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就是技术的进步,因为扮演恺撒时,他终于可以跳出笼子,在实景中满街跑了。

伟大的安迪-瑟金斯之于伟大的“动作/表演捕捉技术”,虽然很像一则平凡人做不凡事的励志故事,但对影迷来说,瑟金斯真正动人的部分,是他与每一个技术派的大导演都具备一个相同特质——从不故作低调,但也懂得执着地朝自己擅长领域的极限努力。在热火朝天的《霍比特人》片场,瑟金斯第一次担当起杰克逊的副导演,他没有受宠若惊,而是像个表演控一样,一边扮演“咕噜”,一边为其他需要参与虚拟角色演出的演员说戏。最有趣的是,下班之后,他还有一份自己经营的产业——Caveman 电影公司,该公司内部的The Imaginarium工作室,是全球第一个发掘和培养动作捕捉表演演员的机构,试图让更多觉得自己长得像驴子像马像兰戈的演员,本着延续香火的目的,参与到这个事业中来。

动作捕捉表演领域反垄断,这对“第一人”瑟金斯来说,太可贵了。

真假莫辨

职业演员不会失业

《丁丁历险记》里的每个角色,都由真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进行演出和配音,由此引发了真人演员是否会有一天会拜倒在电脑面前的争论。其实,大体上,这样的担忧就和若干年前人们讨论“电影是否已死”一样无聊。动作/表情捕捉技术,只是电影视觉革命的一种手段,就和瑟金斯的“反垄断”行为一样,其目的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技术,让虚拟影像技术的实际成本不断降低,让后期制作的周期,在未来能够做到更加的多快好省。

其实,彼得-杰克逊在《丁丁历险记》杀青时,对于这项技术已经说得很清楚,有人常会偏执地把“动作捕捉技术”当作导演为吸引票房而制造的噱头,或者说,“动作捕捉片”已变成了一种“类型”,但他完全反对这种观点:动作捕捉技术,在他看来,只是想证明用虚拟场景反映一个真实的世界究竟有多大难度,塑造丁丁这样的一个人物是否可行,而不是为了炫技。斯皮尔伯格对于技术是否会消灭演员、带着感应器的表演是否还可以称之为“表演”、演员是否将遭遇失业悲剧等问题,也说得很明确:在虚拟片场里的表演,当然可以称之为表演。以前,演员拍《埃及艳后》《角斗士》 ,穿上透不过气来的古装时肯定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长得很伟岸,戴上《星球大战》的黑头盔就会觉得自己很威武,道理是一样的,《丁丁历险记》的场景风格决定了演员的自身感受,指望把脸部表情扔给幕后才是真悲剧。

可见,以《丁丁历险记》为起点,下一个十年,注定值得更多的想象和期待。

>>相关产品

  • 光学动作捕捉系统
  • 惯性动作捕捉系统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