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无畏: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4、鼓励各类民间组织直接参与本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国外政府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十分重视发挥协会、大学、研究机构等民间组织的桥梁、中介作用,使政府不必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可从繁杂琐事中抽出身来制定法规、宏观政策、计划与目标。比如英国,设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它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主要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帮助和指导创意企业,将它们的创意产品推向市场。英国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及企业行为,从创意企业的培育、审核、认定、监督到人才、资金支持,全部由民间组织负责实施,政府只对其进行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并实行指导、监督。
5、重视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
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实际上是广大中小企业,因此各国都很重视扶持中小企业,直接对中小创意企业(不仅仅是园区内企业)实施从资金支持、减免税到技术、人才、市场开拓支持等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信用担保和价值评估体系、官民合作投融资体制、银行贷款优惠政策、出口风险保障制度、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采购制度等措施。比如日本,在投融资方面,由政府与民间合作成立投资基金,以投融资、参股、参与经营等多种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经营;在保险方面,对出口内容产品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合同后由于战争、买方企业倒闭、外汇汇款限制等等原因而导致的不能回收货款进行广泛补偿;在税收方面,规定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投资时,其购买设备经费可减免7%的税额,或特别冲抵30%。
6、出台激活和培育本国创造力的长期战略性政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是人的创造力,各国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确立都取决于创意人才及其才能的发挥,所以各国在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上都注重加大投入,出台激活和培育创造力的长期政策。如英国2008年2月发布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了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第一条就是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并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才能的培养,创意人才的就业等提供诸多帮助和有效通道。日韩都在高等院校新开设了创意产业相关学科,韩国对于急需的高级复合型创意人才,采取了集中培养的方式。去年为应对危机,新加坡政府出资一千亿新元实施提高企业设计能力的培训计划。
三、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1、将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创新计划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它理应成为国家创新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建议尽快出台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近期行动计划。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创意产业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不仅要推进文化产业,还要推进产业的文化化,使各行各业的产品与服务都成为一定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为各产业的创新服务。
2、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创意产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文化创意的繁荣需要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对各种文化创意,只要无害就应允许其存在。同时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交流可以促进创新。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包括协会、研究机构、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建设,这既有利于突破条块分割的弊端,也有利于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为此建议:
尽快成立全国性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建立国家创意产业品牌促进中心,定期举办节事活动,设立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大奖,为创意企业和产品提供信息、展示、推介等公共服务。
3、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
建立跨部门的创意产业推动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包括:建立创意产业的投资基金,担保基金,鼓励创新的奖励计划和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政策等;制定支持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的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加强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等;出台“中国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导性意见,以便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各项鼓励政策。
4、以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推进中国创意城市的建设
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从产业层面的第一阶段发展到创意经济的第二阶段,一些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已进一步向“创意社会”第三阶段发展。我国可以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推进中国创意城市的建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创意示范城区”的试点建设,跳出单纯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局限,结合城市规划、旅游休闲等,采取特殊政策,实现创意硬软件的互动,在街区、社区的地理范围内真实地展示中国文化创意的成果,逐步推进我国创意城市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