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残疾汉子郭林晓的“虚拟人生”
今年41岁的他曾干过厨师、中医和采油工,但最终选择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自己的钻研方向。
2007年到2009年间,他先后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和延安实地取材制作,使红色老区风貌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得以再现。
身体的残疾命运的坎坷,使郭林晓更加领悟了自强的含义。
不惑时节的他将传播红色文化,帮助残疾朋友自立自强确定为理想,用坚实的脚步诠释者自己的人生。
燕赵人物为您讲述,华北油田二连公司居民郭林晓,一名一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青年的自强人生。
理想的破灭与重生
郭林晓不到一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右腿从此不听使唤,没有了直觉。2001年,郭林晓离开了稳定的单位,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在开广告公司的日子里,郭林晓每天都要忙到一两点,每个月挤出一次时间回家洗澡的时间,在店里一住就是三年。
一天,郭林晓不慎把胳膊摔成了粉碎性骨折,不得不在家休养。一晃半年,经营的公司倒闭了。灰色的六个月,给了郭林晓不小的打击,但也使得他有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去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朋友眼中,郭林晓是一个越有难度就越愿意去尝试的人。“这种个性也许是与是对身体缺陷的一种补充吧!”郭林晓说。
在等待骨头愈合期间,郭林晓在网上时被虚拟现实技术深深的吸引了。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交互设备,就可以同虚拟环境相互作用,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景仿真与信息交流。由于这项技术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熟练掌握的难度较大,目前国内的从业者还不是很多。
2000年初的3D软件很少有汉化,毕业于技校郭林晓自然难过语言关。几经尝试,郭林晓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把每个按钮的含义硬背下来,然后不断在成品上做参数调整来理解具体的功能。
通过互联网,郭林晓先后自学了illustrator(矢量绘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引擎等软件。凭着逆境中特有的毅力,经过四个月的死缠烂打,郭林晓已基本掌握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用技能。拖着没有直觉的右腿,挎着笔记本,骑上摩托车。这名几个月前的广告公司老板,开始奔走于当地的各个企业,宣传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等领域的应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6年7月,郭林晓终于接下第一比订单:抽油机装配仿真工程。激动之余的郭林晓心里却在打鼓。“尽管距离骨折过了四个月了,但左手还是不能使用。工期是定好的,只能超负荷工作。”郭林晓说。
郭林晓的母亲事后回忆道:“当时因为林晓左手打着石膏,我和他爸就帮他把电脑搬到了茶几上,他每天一开始工作,整个人就靠在沙发上,左手悬着,右胳膊下点两个垫子,一干就是一天,四个月的工作,几乎是用右手完成的。”
凭借自己出身石油工人,熟悉工艺流程,这次的作品完成的非常出色,圆满地通过了委托方的验收。紧接着,郭林晓又先后承接了采油一厂门禁系统虚拟仿真、某知名汽车店的外观和内部装修演示系统和天津一家公司的抽油机仿真装配等工程。
一次意外受伤,计算机技术融入了郭林晓的生活,也为郭林晓积淀了经济基础。
从西柏坡到延安
2007年6月,郭林晓和侄子带着台式电脑在姐夫的帮助下来到了西柏坡,他们居住的旅店在山脚下,每天天一亮,郭林晓就拖着右腿在缓慢的在“根据地”艰难的拍摄着,直到把那部老式数码相相机被拍到烫手。
西柏坡是石家庄市平山县一个普通山村,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在此,如今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之一。郭林晓的红色虚拟现实旅途的第一站就选在了这里,他希望能够将红色圣地的原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得以完整保存并更加广泛的传播。
“有朋友问我为何选择红色题材来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敬佩毛主席。”郭林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