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应用>技术动态>技术应用

好一个智能的世界

文章来源:jfdaily 作者:Frank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9日 点击数: 字号:

Ludwig Siegele说,真实的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渐渐交融,为人类带来了大把的机会,也提高了做事的效率。但是人们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如果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真实世界的数字成像会是什么样子呢?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应该装满了传感器,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被准确的捕捉到。而在那个数字成像的世界中,一个由软件建造起的大楼吸收了真实世界的所有信息数据,然后将它们通过设定好的程序自动反映出来。如果在真实的世界开了一扇门,那么他在虚拟世界中成像出的“门”也会一起打开,如果随着开门,室内温度下降了一点,那么虚拟世界就会自动提高温度。

这一切都是名叫DAVID Gelernter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他的著作《镜面世界》中的展望Gelerneter是耶鲁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授。“顺着电脑屏幕看进去,你会发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你的世界中的一部分,比如你居住的城市,你工作的公司,你的教育背景,市立医院,都会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虽然很抽象,但是你却能清晰的辨认出,而且你还可以在几千个不同的地方中任意的转换环境。”

即使在20年之后,这一切听上去也像是一部科幻小说的情节。但是这篇特别报道证实了Gelernter先生的预言到底有多么准确:人类其实在创造越来越多的“镜面世界”,或者是大家经常说的“智能系统”。现在,正是这些遍布身旁的传感器、摄像头,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通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自身的活动,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慢慢融合。

这种融合可能不会一下子显现出来,因为在很多地方它们都是瞬间发生的,而很多情况下,大家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在受控环境下,这种融合是最先进的。比如说,西门子公司开发的聚合技术软件,可以通过监督和重组为工厂的虚拟镜像提供保养和维修,但是这种所谓的新型技术已经不稀奇了,并且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语言体系。Harbor Research这家咨询公司的Glen Allmendinger称这种技术是“现实世界虚拟化”。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现实的物品与虚拟人生中的复制品结合起来,得出了“交叉现实”的结论。谷歌的地图和街道的呈现这种服务就是首个对整个世界的静态复制;装在牛身上的传感器可以让我们跟踪它从出生到被送进屠宰场之中的每个过程;智能电表又可以随时向电厂传输电力使用情况。

智能手机的多种用途
正是这种智能手机以及安装在手机里的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应用程序加速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智能手机里满是传感器,不管是用户的位置还是背景灯光的强弱,一切的一切它都能测量出来。接下来,其中的很多数据就会被反馈到网上。对于应用程序,它们就是可以让用户做很多事情的智能系统的微型版本,可以让用户找到他们朋友在哪里,也可以用它们来控制家里的家用电器。

智能手机同时也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最直接交会的地方,也碰撞出了现在愈发流行的另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名字:“增强现实技术”。在你的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叫“Layar”的应用软件,然后打开它的摄影机,拍一张街道的照片,然后软件就会在你的所拍的街道照片上覆盖一层图像,图像上有各种数据信息,比如街道上商家的名称,或者哪个房子正在待售。

(Layar是全球第一款增强现实感的手机浏览器,能向人们展示周边环境的真实图像。你只需要将手机的摄像头对准建筑物等,就能在手机的屏幕下方看到与这栋建筑物相关的、精确的现实数据。还能看到周边房屋出租、酒吧及餐馆的打折信息、招聘启事以及ATM等实用性的信息。Layar的具体工作流程是:用户开启应用程序,自动启动摄像头,GPS探测到目前所在的位置,罗盘判断摄像头所面对的方向。然后每个内容合作伙伴(CP)自动匹配当前位置的内容,并各形成一个图层。用户可在屏幕侧面通过点击来切换自己感兴趣的图层。通过这些步骤,Layar将现实世界跟虚拟的数字内容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让你通过手机浏览器,就能知晓现实世界。)

这种技术还有其他服务必然会演化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的科学家Jan Rabaey所大胆预测的“社会信息技术系统”,或者叫SIS。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为这一设想提供技术支持的零部件,而摩尔定律所说的单台计算机芯片的处理能力大概18个月就会翻一番,现在看来同样适用于传感器。

更高效的处理能力以及更出色的连接性使得人们可以建造出储存和处理由传感器和其他设备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而在世界范围内,各大公司都在纷纷组建数据中心网,将数千台处理器汇聚一地进行服务,也就是我们所知的“计算机云处理”。这种模式不仅仅存储数据,还会对数据进行筛选,比如说智能系统可以根据环境不同而立刻做出相应改变。

下一个大事件
信息技术企业将智能系统列为下一个大事件。可以预见的是,该行业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来自各大巨头,特别是IBM,老总Sam Palmisano已将智能系统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几年前,IBM发起了“智慧星球”的项目,大力宣扬数字技术能够令能源、交通、城市以及其他许多领域更加智能。其他公司也于是纷纷效仿,同时也尽量做出本家特色。

 

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积极宣传“智能互联城市”的理念。硬件制造老大惠普公司则想要创建一个“地球神经中枢系统”。而西门子和其竞争者通用电气却立足于现实世界,意图将很多智能系统聚合在一起,展示这两家公司在特定领域的雄厚实力,如医疗和制造业。不仅如此,只能企业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提供的服务也各式各样,比如对设备进行精确定位,为传感数据提供交换平台等。

同时,政府也不甘示弱。很多国家在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大量刺激计划,有一些则把智能系统作为产业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智能系统又被称作“物联网”,在欧盟的“数字议程”中之头等大事。而只能系统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都要有强有力的工业做基础,这些国家中首推德国和中国。

然而智能系统的流行并非只是为了满足科技企业和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的利益。它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就是因为它满足了现实的需要。很多国家的现实基础设施已经逐渐老化,医疗费用与日俱增,经济预算开始吃紧。这样一来,是用这些只能资源就可以让纳税人的钱用的更有效率。远程监控病人比让他们住院可以让他们花更少的钱,同时也更安全。在桥的正确位置装传感器可以再敲需要维修保养的时候及时通知工程师。

在这方面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城市化规模史无前例。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表明,到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又将增加3.5亿,比美国现在的人口总数还要多。如果不改进和加强数字技术水平,中国将很难为新增的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便利的交通、充足的电力以及洁净的水源。

最为重要的是,智能系统为人类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点燃了一盏明灯。如今的电力网、交通系统和水源分配系统从本质上说都是“哑管道”。根据IBM的计算,如果单单美国的电力网可以提高5%的使用率,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就相当于5千3百万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州运输研究所的研究则表明,在2007年,仅道路堵塞就花费了美国42亿小时的工作时间和106亿公升的汽油。而根据雷克斯研究公司的统计,全世界发电厂里25%-50%的水都是白白浪费掉的。

既然智能系统的好处说不完道不尽,那她会有什么缺陷?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隐私的遣返以及政府权力滥用问题。事实上,与这些智能系统相比,乔治-奥威尔在《1984》一书中所描述的随处可见的电视监控系统简直是小儿科。书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想在房间中躲过“老大哥”的监视简直是异想天开。

再有就是批评家担心智能系统反过来攻击制造者,就像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中那样,人类被插在用于控制人类的现实模拟机器中,身体的热量与电变化被一一记录。幸运的是,这一幕或许仍然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不过智能系统的确很容易瘫痪或是被黑客侵袭。

 

不仅如此,有人担心接近智能系统的人会比无法接触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不公平的优势。Mr Gelerneter在《镜面世界》也着重描写了这个危害。

其他顾虑也有很多,除非这些顾虑全都消除,否则智能系统还是会引起恐慌。世界已经见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智能炸弹客,这位愤愤不平的美国人将一些计算机专家定位目标,给他们寄炸弹邮件。就在《镜面世界》出版两年后,他又寄了一个给Mr Gelerneter,导致Gelerneter伤势严重,庆幸的是没有生命危险。

>>相关产品

  • 相关虚拟现实软硬件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