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3D像一座围城 须尽早重构新价值链
见证了《阿凡达》的票房奇迹后,国内的电影投资人开始蹒跚学步。据悉,3D电影《蓝精灵》将结合真人演员与电脑动画,于12月17日正式上映。导演阿甘耗资7000万元打造的3D电影《堂吉诃德》将于9月在北京开拍。此外,《嫦娥奔月》等6部投资近亿美元的3D电影,则计划在6年内全部拍摄完成。
《阿凡达》的热映,标志着3D电影走上了高投资、大制作的道路。
在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C3D)秘书长唐斌看来,3D像一座围城,很多人还在城外晃悠。要突破这种现实困境,产业链上的各方必须沟通协调,尽早重构属于3D电影的新价值链。
国内3D电影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唐斌:《阿凡达》之后,这么多厂商选择用3D的手法拍摄电影,其实也是看好了3D的这个技术对电影工业的促进作用,当然也包括它的投资回报率。但目前,真正能够掌握3D表现手法的导演题材并不多,除了《阿凡达》以外,后面的片子效果都不太好。如果说《阿凡达》是一个正反馈,那么《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一个中等反馈,《诸神之战》就是一个负反馈。
之所以说后面的片子不够好,是因为站在做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角度看,影片中有很多的场景是违背人体的立体视觉原理的。大家熟悉的是用原有的二维影像来表现故事,但现在用立体影像来做,片中的大型场景和微缩远景都需要变焦地来处理。换言之,原有的蒙太奇理论在立体的影像拍摄中是不是依然适用,需要进一步去研讨。
国内能够拍摄3D的合格电影人非常稀缺?
唐斌:是的。目前大部分导演对于二维镜头的感觉和表现手法非常熟悉,而且这也是一个很成熟的体系,包括学校里都有很现成的教材和理论。但到了3D时代,这种拍摄本身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和经验沉淀,且立体设备还处于发展阶段,同时整个学术界对立体影像的表现手法还在研究中,这些因素给我们的电影人带来了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障碍。
眼下,很多导演都看到了3D影像对于电影表现力的张力和震撼力,但我觉得现在能够把3D的影像和我们讲的故事很好地结合的制作人很少。等于说你第一缺乏理论的基础,第二缺乏实践基础,第三对现有的设备也没法很好地掌控它。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项新的拍摄方法,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所以这就需要整个产业的合作,打破电影工业中以制片人或导演为主的商业大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