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应用-电影篇
3D 电影是最近非常火热的一个话题,从阿凡达到玩具总动员 3 都有专门的 3D 版本和 2D 版本同步上映。但是你知道吗?3D 电影的兴起不是最近的事,早在 1950 年代的时候,就曾经兴盛过一次。不过那个时代的 3D 电影要靠两条胶卷在两台不同的放映机里放映,如果两卷胶卷有一点点的不同步,3D 效果丧失还算是小事,头晕头痛才是真正让那个年代的 3D 影片陷入没落的主因。在那之后的五十年左右,3D 一直未能再回到电影的主流,顶多只能在游乐场和博物馆的 IMAX 电影院中苟延残喘,直到 2004 年的第一部 IMAX 3D 电影「北极特快车」才开启了又一波的 3D 热潮。 3D 电影再度兴起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 除了科技的进步让左右眼的同步不再是问题外,3D 电影现在噱头十足,而且票可也可以收得贵一点,对于已经很难再调高票价的电影院和成本越来越高的制片厂来说,3D 化是赚钱的快捷方式。问题是,3D 电影拍起来非常的不容易,要拍一部 3D 电影需要的技巧对机具、对摄影师、对导演来说,都是有些不同的,因此相对来说做 3D 的动画片要容易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现有的 3D 电影都以动画片为主的原因。 「真人」的 3D 电影目前分成两种,一是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就是采用 3D(以阿凡达为代表),另一是在拍摄过程中使用正常的 2D 手法拍摄,只有到后制时才将它用一些技术「3D 化」。今年有许多部号称 3D 的电影其实都是用传统的 2D 设备拍的,例如「魔境梦游」和「创世纪封神榜」。许多影评认为因为在拍的时候并没有把立体的 Z 轴考虑进去,这类电影并没有真正将 3D 的潜力发挥出来。 但不论是真 3D 还是假 3D,3D 电影已经蔚为风尚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许多的电影院都已经安装了专门的 3D 播映设备,而这些设备分成三个互相竞争的系统:主动式快门、偏光镜和三色滤镜技术。主动式快门技术以 XpanD 为代表,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技术,其优势在于残影会比较少,但缺点是镜片镜片面积比较小,戴眼镜的人会容易看到四周的边框;其次是 RealD 和 MasterImages 的偏光镜技术,这种技术有可能会看到一点残影(特别是边缘的地方),但是镜片可以做得比较大,而且因为相对于主动式快门眼镜要便宜得多,不小心弄坏了赔起来也比较不心痛。相较于这两种常见技术,采用 Dolby 的三色滤镜就比较少见,笔者也还没有机会比较它和另外两家的分别。 这一波的 3D 电影热潮能持续多久呢?目前看起来,应该能持续蛮久的才对,因为动画片做成 3D 的额外成本并不高,而普通电影如果从头就用 3D 来做成本虽然很恐怖,但还是有 2D 转 3D 的技术可以拿来用的。真正的关键是,电影的 3D 化,究竟能为这种娱乐媒体带来什么样的变革?阿凡达是第一部全 3D 的大型动作片,当然是能让大家看得下巴都掉下来,但是「第一部」只能有一个,当观众的胃口被愈养愈大时,3D 电影还能拿出符合票价的额外价值来吗?我想这会是这一波 3D 电影是否能继续荣景的重要关键。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