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口味
技术无法战胜内容
传奇影业公司总裁 WilliamFrederickFay并未投资本片,此次中国之行只是一趟探路之旅。作为精明的投资人,他知道中国古装功夫片基本已经失去了在北美的市场,William并不一味热衷于像《独立日》这样的大型投资,去年的挑中的小成本电影《宿醉》,意外地当了几周北美票房的冠军,故事的巧妙是吸引Willam投资最重要的原因。
3DCHINA论坛上话题包含了3D的投资、3D技术的发展等多项话题,论坛结束第一天的最后一个议题为“3D时代下的电影内容”。
MichaelPeyser带着他的3D电影U2加入了这场讨论,使用3D技术拍摄一场音乐会算是一个不小的尝试。MichaelPeyser说即使作为一个纪录片,U2也很认真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事实上3D技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存在,只不过直到《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才引起了一场大的技术讨论。在好莱坞著名制片人AndreMorgan眼里,3D不过是一种更好的拍摄机器,如果电影现在全部使用3D进行拍摄,那就要求导演和演员做出最好的电影,不能让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花了一百多块钱,结果还是看到了一部平庸之作。“我现在最担心所有人都跑去拍3D,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3D。”
中国传媒大学赵宁宇教授在此后的发言能够为Morgan的意见提供支持,半年来他一直在跟踪《阿凡达》上映后的有关新闻。《阿凡达》虽然取得了超高的票房,但这也是一部全世界超过40家顶尖科技公司打造出的特效作品,同时,除去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阿凡达》的利润并不像想象中一样可观。真正使其赚钱的,并不是来自于影片本身,更多的是技术和器材的运用。而《阿凡达》之后上半年电影市场,3D影片虽不在少数,却没有人能再复制卡梅隆的辉煌。无论是蒂姆·波顿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还是《诸神之战》,这些3D电影都因为内容创作上的硬伤被观众诟病。
同时,尽管电影经历了由黑白向彩色、无声向有声的伟大进步,但3D到2D,却有着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必须佩戴3D眼镜才可观看影片,而许多人戴久了3D眼镜会头晕。这也注定未来电影的主体不会是3D电影,更不可能是《阿凡达》这样的超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