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3D动画片《熊猫总动员》明年寒假上映
《阿凡达》之后,3D电影犹如雨后春笋般,一部部热闹制作、开演,但能让观众“买账”的3D电影着实不多。尤其是中国本土的3D,更是屡遭山寨的批判。如此背景下,定于明年寒假档全面公映的3D版动画片《熊猫总动员》可谓担负着“平反”的责任。制片人陈晓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他有信心,观众看过《熊猫总动员》后不再会喊伪3D,“其实伪3D本身就是‘伪命题’。没有假的3D,只有做得不好,抠得不干净的3D。” 伪3D是个伪命题 和真人3D电影相比,陈晓翔认为,当今动画3D的技术更为成熟,银幕呈现效果也更为突出。“卡梅隆也承认,《阿凡达》有40%不是真人拍摄,而是电影制作的效果——其实就是把平面‘抠’成3D。”陈晓翔解释说,《熊猫总动员》不仅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更是世界范围的“首例”。“3D动画电影分两种,一种是形象是3D的,比如《玩具总动员》。而《熊猫总动员》是从形象到背景,每个画面的每一层都是3D效果。”陈晓翔很肯定地说,“你到时候进影院看,会感觉跟以前的3D电影完全不同。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画面的每一层都抠了3D的效果。你以前看到的,觉得不明显的3D,那是可能只抠了两层,但我们这个都是八九层抠出来的。” 《熊猫总动员》是水到渠成的产物 2006年,陈晓翔开始与欧洲方面接触,谈《熊猫总动员》的合作,没想到欧洲方面的制作商认为这只叫潘迪的熊猫太不国际了。“我当时就让他们去改形象。改来了我一看,其实只是熊猫眼睛变成蓝色,还加了睫毛。”这样的修改让所有的合作伙伴觉得潘迪“顺眼”了,而在陈晓翔看来,这样的改变并未有影响熊猫的整体形象,亚洲观众也能接受。 陈晓翔和他的团队在2008年制作了《熊猫总动员》的样片,“看过样片,所有人都说,这只‘熊猫’能做了。”不过在当时,陈晓翔想的还是做平面的熊猫。2009年初,《熊猫总动员》成为中国政府赴欧经贸促进团的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唯一正式签约的电影项目,得到了来自中国和德国的3.5亿元投资。同时,《地心历险记》、《闪电狗》等一批3D影片在内地市场的反响火爆,3D银幕数增加,及至《阿凡达》的热映,都让陈晓翔决定走3D道路。 “我们决定做全3D动画时,比利时的合作方告诉我们,他们开发完成了一套3D制作的软件。这套软件主要是针对3D制作中的画面控制系统、色彩分离和色彩跟踪等步骤。一秒的画面是24帧,使用这套软件,我只需要对一帧的画面进行3D的制作,它的色彩跟踪系统就会自动覆盖其他的23帧。这样大大缩减了制作时间。” 陈晓翔给记者算了下,如果用人力手工操作,以现在《熊猫总动员》84分钟的片长,每个画面做八、九层的抠图,大概需要200人用2年的时间完成。但现在使用这套软件,不仅人力可以缩减30%,制作周期也可以缩减到10个月。“所有机缘都碰到了一起,有点水到渠成的味道。”陈晓翔说。 3.5亿元投资已收回60% 在陈晓翔的介绍中,这些预售实则是在签署合作拍摄协议时就确定的。比如,德国的企业投资800万欧元,未来德国市场的开发收入就都将归其所有;西班牙的一传媒企业投资3000万美元,则它就负责北美拉美等30多个国家的营销开发。“其实这样的销售,获利很少,但我们有效地降低了总成本,风险小了很多。”这样算下来,该片的投资已经收回了超过60%。 与此同时,陈晓翔还在积极开发《熊猫总动员》的后续衍生品,同时还开始制作电视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制作模式偏日本,先有电视动画片,然后推剧场版。《熊猫总动员》更多是像欧美学习,从电影先开始做,然后逐渐建立一个动画产业链。”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