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虚拟教学为全军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
这是一座24年坚守“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办学理念的军事医学殿堂;这里构建起特种军事医学、军事预防医学等6大学科群的现代军事医学学科;这里建立的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卫生列车等6个培训基地全军一流;这里汇聚由院士领衔,“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等专家教授组成的师资队伍;这里走出的5万余名莘莘学子遍及全军全国;这里近三年毕业学员部队总体满意率达99%…… 一连串数据真实记录下第三军医大学推进教学改革,聚焦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培养课堂的坚实足迹。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观念一变课堂新 小刘欣喜地说:“报考军医大学那会儿,听说医学理论全靠死记硬背,学起来比吃药还苦涩无味。如今,学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授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让我时刻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此时,32教室里,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李宝宝摇身一变当上了“小教员”。台上,小李点开心脏、大脑等人体器官构造机理三维视图,结合自己在学习器官构造课程中走进的误区、遇到的难点畅谈心得、逐一剖析。台下,教员和学员不时举手发问,求取“真经”。 这可不是一堂学员“走秀”课,类似这样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早已成为课堂的“常客”。 在该校,教学的“中心”不是专家教授,而是每一名学员。这里,课堂摆脱了教员“一言堂”、“满堂灌”、“单向传授”模式的束缚,教学服务意识明确了学员是教学主体,教员是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学员思想政治、军事技能、科学文化、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员“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的教育观;更加突出学员创新思维培养,强调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创新教育观;重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员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观。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悄然无声的观念转变,有力推动了第三军医大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仅以“药理学”课程为例,该校在专科学员中注重培养应用药理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能力;本科学员则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具备综合应用医学、药学知识的能力;八年制学员在打牢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了解相关药物领域的重要进展和研究方向,为其拓宽视野,促进长远发展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分层次教学、个性化培养,使不同层次学员课堂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与此同时,该校在加强烧伤救治学、防原医学、野战外科学等传统军事医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以高新武器损伤特点与野战卫生装备研究等领域为重点,调整了30多个科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创建了军事作业医学、高原军事医学、高新武器损伤防护学等19个新学科,构成了由36个军事医学学科组成的军事医学学科群;增加了联合卫生勤务学、航海医学概论、航空医学概论、灾害医学等7门适应联勤保障和非战争重大军事行动的课程;制定完善了《党委议教制度》、《学员评教制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管理规定》、《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管理办法》等60多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覆盖教学全过程的113项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转变观念,带来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教学新变化。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王登高说:“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重在向学员传授知识,而是提高学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者,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从“临渊羡鱼”到“退而结网” 实践才能出真知 4年前的一场军事卫勤演习,至今在第三军医大学政委高福锁脑海里清晰可见。 当“红军”即将取得全胜之时,战地医院遭到负隅顽抗的“蓝军”突然袭击,电源损毁,手术方舱一片漆黑。而一名刚刚送上手术台的“重症伤员”,此刻因无法及时得到救治而生命垂危。血压骤降、心跳微弱……一场事先没有任何预案的“袭击”,打得初上“战场”的年轻军医措手不及。没有电源,手术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医疗所里乱成一团。 总结会上,高政委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光盯着学员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付诸实践的科学知识难以为我所用。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实践教学这个关键环节,把课堂引入战场,把实践与技术技能掌握紧密连接,不断锤炼提升学员应对多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要“退而结网”,就要有“结网”的决心和科学举措 如今,在该校全军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学员利用仿真人、交换式综合模拟人、虚拟急救系统,开展临床综合技能、战创伤救治技能、预防医学技能、战伤急救与护理技能等模拟训练,增加了学员实践动手机会,提高临床实践操作水平,培养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效解决临床病理与实习之间的供需矛盾;在卫生列车训练基地,学员通过模拟卫生列车实战环境,紧急开展战创伤救治、手术、治疗和护理,提高学员战时救治能力;在高原环境模拟舱群,学员模拟海拔1万米以下任意高度,模拟常温至零下30摄氏度的高原低压缺氧环境,进行高原低温缺氧实验和预适应训练;在卫生勤务学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学员通过卫勤作业模拟训练系统,完成卫勤演习网上推演,掌握卫勤组织指挥的基本要求。 从“涸辙之鲋”到“如鱼得水” 创新方能渐行渐远 其实,像鄢俊安一样的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早已进入了校党委的重大课题研究。学校在推行教学改革中,一致认为:不具备创新能力素质的军事医学人才,最终只能是“涸辙之鲋”,教学必须要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平台,制定创新机制,才能让成百上千个鄢俊安似的青年创新人才茁壮成长。 为此,该校先后出台《创新实验实施办法》、《素质教育竞赛实施办法》等办法,鼓励每名学员发表一篇国家级专业论文、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申报一项科研课题的“三个一”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员参加教员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科研;投入300余万元用于开展各类竞赛、讲座、论坛等活动,为学员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学术和创新氛围,每年举办“组胚论坛”、“解剖论坛”、“生理学创新实验答辩会”等,组织学员集体答辩,邀请校内外专家现场点评指导,培养学员科研创新思维;开展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竞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活动”、学员讲坛、演讲比赛、辩论赛、DV、动漫设计比赛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深受学员追捧,成为提升学员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新载体。另外,对入选各级优秀学位论文、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和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学员及时给予重奖,对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奖励10万元,激励研究生投入创新教学科研成果研究。 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在该校创新实践活动的快速助推下如鱼得水,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步伐坚定,渐行渐远。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