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是一名从教近三十年的小学女教师。几十年来,她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心血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用她慈母般的爱心以及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工作,诠释了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内涵。杨小平全身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生如何做人,着力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优秀班主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杨小平同志的报告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深感动了该市教育局机关的每一名同志。报告会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杨小平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扎扎实实干工作,以实际行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4、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
男,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承担了省教育厅重点
科研项目1项,参加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重点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4项等各类项目10余项;有两项成果分别通过了信息产业部和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先后在《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应用》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1部。
5、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简介
(1960-), 男,辽宁沈阳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1998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博士毕业,研究方向飞行器结构、机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参加了航空部军机型号研制工程和新机试制,多项航空部大型研究课题:“飞机大型承力口盖试验研究”、“飞机大型可折叠式口盖试验研究”、“
计算机辅助飞机燃油质量特性分析”、“飞机全机转动惯量及其估算”、“飞机重量控制工程”、航天科技集团大型研究课题“空间飞行机器人系统研制”和多项横向合作课题:“飞机油箱壁板隔热层隔热效果试验研究”,“飞机大型铸铝框刚度有限元分析”,“飞机机头雷达罩转动装置机构正常运动功能研究”,“飞机起飞着陆受地面效应影响数学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研究”,“飞机大迎角非线性气动力建模辨识研究”以及开发设计彩色、黑白显示两种超声医疗检测设备;
在航空部军机型号工程研制中所设计的飞机部件已应用于飞机实际生产;作为第一研究者研究的
计算机辅助飞机质量特性分析方法已应用到飞机质量特性分析计算大大的提高了相关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作为主要研究者所进行的课题研究飞机转动惯量及估算的研究方法已在型号飞机研制中实际计算了飞机全机和重要部件的重量、重心、惯性矩和惯性积得到了满足工程要求的准确数据;所参加研究的课题飞机大型承力口盖的试验和理论成果已应用于制造飞机大型承力口盖,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大型可折叠式口盖达到了所要求的张开空间角度开和可折叠放置要求,满足了重要设备快速安装和拆卸以及设备维护的要求;开发设计的彩色、黑白两种超声医疗检测设备通过了国家医疗设备检测试验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已批量生产和销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获得航空部重量控制工程二等奖,航空部课题进步三等奖,三等功,科技之星奖章;发表论文领域:飞机设计,飞行力学
学历简介
1978年09月-1982年07月 西北工业大学 飞机设计 专业 本科毕业
1991年09月-1994年03月 西北工业大学 飞机设计 专业 硕士毕业
1994年03月-1998年09月 西北工业大学 飞机设计 专业 博士毕业
工作简历
1982年07月-1991年09月 中国
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601研究所
1998年10月-2002年10月 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11月-现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国家项目:航空部军机型号工程研制(J8II飞机结构设计、ACT主动控制飞机结构改进设计、空中受油机结构设计)
部级项目:飞机大型承力口盖试验研究、飞机大型可折叠式口盖试验研究、
计算机辅助飞机燃油质量特性分析、飞机全机转动惯量及其估算、飞机重量控制工程、空间飞行机器人系统研制;
省市项目:开发设计彩色、黑白显示两种超声医疗检测设备,已批量生产和销售,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发设计另一种新型的彩色超声医疗检测设备,已生产出新型彩色超声医疗检测设备样机;
横向课题:
1.飞机油箱壁板隔热层隔热效果试验研究;
2.飞机大型铸铝框刚度有限元分析;
3.飞机机头雷达罩转动装置机构正常运动功能研究;
4.飞机起飞着陆受地面效应影响数学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5.飞机大迎角非线性气动力建模辨识研究
6、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
杨小平 (Xiaoping YANG),宁夏固原人,1964年生,自然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0 — 1984: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9 — 1988.2: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生 (1984.9 — 1985.11为南京大学地理系代培研究生;1986年9月前为硕士生,1986年10月后为博士生);1992年在J. Hövermann教授指导下于德国格廷根(Göttingen)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格廷根大学地理所、格廷根科学院、瑞典隆德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研究与
教学工作。
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环境地质“百人计划”,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主要从事干旱地区环境及其演化、风沙地貌及风沙灾害防治、干旱地区古气候与水资源、绿洲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曾对我国北方代表性沙漠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受中纬度西风环流和极地气团的影响,在30ka时巴丹吉林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地区都经历过较湿润时段,开展了我国西部沙漠丘间地湖泊现代过程及其地质历史时期演变的研究, 获得了对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湖泊特征及其演化较系统的认识; 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及古水文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极端干旱环境下区域水循环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