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
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1个;共建“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博士点1个。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1个;本科专业2个,即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
航海技术本科专业
航海技术本科专业 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船员职业培训,符合STCW78/95国际公约及国家船员管理法规的高素质、国际型航海技术和管理人才。该专业学生特色:身体健康,接受半军事化管理和教育,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和服从意识,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强;英语基础扎实,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在校参加船员适任考试,取得具有甲类三副适任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海事管理本科专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航海技术训练,具有航海知识和技能,熟悉安全和管理科学、海事管理理论、技术和海事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国际型海事管理人才。该专业学生特色:具有管理、法律和航海等复合型知识结构;英语基础扎实,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2]
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根据武汉理工大学总体战略目标及“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特色创优势,创新促发展,为创建开放式多科性大学贡献力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航海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把航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航海学院。建设目标
1、学科点建设 (1) 加大力度重点建设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 (2)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 (3)共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招收博士生3-5名。 (4)增设“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5)招收“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2名。 (6)联合申报交通部重点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装备与控制中心”及国家工程中心。 2、科学研究与科研基地建设 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15项、经费200-300万元人民币,横向科研项目经费1200-1500万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力争单年度科研经费总额能突破700-800万元人民币,横向科研项目确保内河相关研究领域的绝对优势,辐射整个中国沿海;发表学术论文300-360篇,其中检索系统收录数为40-50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数达5-10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数2-3项。 配合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航海仿真中心两大院内科研基地,积极对外开拓产学研基地。 3、师资队伍建设 2010年力争政府特殊津贴享受人员1-2名或冲刺成功百千万人才工程1-2名,学科责任教授2-3名。航院教师中有博士学位或进修博士学位课程者达55%;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85%;出国深造进修达10-15名;专业教师持无限航区船长或大副有效适任证书者达50%以上。 从交通安全与环境、交通信息控制、船舶通航环境与安全保障、船舶控制理论与技术、海事管理与海商法、航海模拟仿真技术及应用、智能航海技术七大研究方向建设学术梯队,引进2-3位国内外行业知名学者及学术带头人、5位中青年学术骨干。 师生比控制在1/20-1/25之间。 4、人才培养 “十一五”期间培养博士生15-20人、硕士生150-200人、本科生教学规模为1000-1500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1/6。争取在现有两个专业基础上新增一本科专业。力争部分专业课程使用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航海技术学生海船船员适任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5、教学改革与教学基地建设 大力改编、更新、充实现有教材内容比例达50%,自编教材与讲义10-15本,并力争:国家规划教材1门,国家优秀教材1-2门,学校优秀教材4-5门。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 承担教改项目12-15项及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8-10项。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实验设备,重点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江海直达教学实习船、VTS实验室、GMDSS实验室,开展模拟器应用及开发研究。专业实验教学条件达到国内一流,部分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举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人次以上,举办国内学术会议5-8次以上,参加国内学术会议80人次以上。加大与世界海事大学、挪威Vestfold大学,东京海洋大学等的互访、上一篇: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06-03 ]
下一篇: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 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