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究所、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中世纪研究中心、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外国戏剧和电影研究所等。
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全院共有243名教师,其中教授55名,副教授102名,讲师77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6人,占教师总数的48%。行政工作人员共37人。在教师中,申丹教授是全国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唯一的长江特聘教授;季羡林、胡壮麟、刘安武教授是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秩荣是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教授。教师队伍高度地多元化,有一批从世界各地的名校学成归国的博士。
学院拥有先进的同声传译教室;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能够接收16个语种的25套电视节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拥有21个语种的21万余册藏书,其中外文图书约165000册,中文图书约28000册;外文报刊315种,中文报刊133种。为了保存本院教师和院友的科研成果和充实馆藏,外国语学院图书分馆建立了“院友著作文库”,已收藏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等2207册。音像室收集了近20个语种共7000多盘录音带、录像带和光盘以及学院举行的各类学术讲座、报告和会议的视频资料[2]。
在本学科的历史上,曾汇聚了我国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学者,可谓群星荟萃、大师云集。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在本学科工作过的知名学者包括:陈衡哲、陈逵、陈钦仁、陈源、辜鸿铭、顾孟余、胡适、蒯淑平、梁实秋、梁宗岱、林语堂、罗昌、罗念生、钱稻孙、孙大雨、王文显、温源宁、徐志摩、徐祖正、燕卜逊、杨荫庆、杨震文、杨宗翰、叶公超、郁达夫、张欣海、周作人等。在西南联大时期,还有陈嘉、柳无忌、钱钟书、吴宓等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北大工作的老一辈学者包括:卞之琳、曹靖华、陈占元、冯至、季羡林、金克木、李赋宁、马坚、潘家洵、田德望、闻家泗、吴达元、杨业治、杨周翰、俞大铟、赵萝蕤、赵诏熊、朱光潜等。
1952年院系调整,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和壮大。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93年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后,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学科研团队的实力得到增强。
经过不断建设,该院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实力。目前,在全院243名教师中,有55名教授(博士生导师41人),占23%;102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占42%;77名讲师(含博士后5人),占32%;9名助教,占3%。50岁以下的教授已占教授总数的39%;45岁以下的副教授已占副教授总数的6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6人,占教师总数的48%。有行政工作人员37人。英语系已经实行新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取消固定博导身份,拥有博士学位的正式教师均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
师资队伍现状(2007年11月)
在该院的教师队伍中,季羡林、胡壮麟、刘安武教授为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申丹教授是全国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唯一的长江特聘教授,也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在申丹教授的带领下,长江学者研究团队的一批年轻学者正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领域辛勤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申丹教授为主任的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也汇聚了一批西方文学研究学者,在西方各国语言文学文化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在东方学研究领域,王邦维教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以王邦维教授为主任的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王邦维教授为院长的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是全国东方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以上两个机构汇聚了校内外、国内外的一批东方学研究学者,发扬光大了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开创的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光荣传统,再创中国东方学研究的辉煌。
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拥有阿拉伯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优秀团队,除讲席教授谢秩荣,教授傅志明、李生俊、林丰民、吴冰冰外,还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
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制度化建设,严格执行学校教师聘任的有关规定,聘任拥有本学科最高学位的学者担任教职;同时大力推动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通过坚持不懈的多方面努力,我院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不断下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稳步上升。在中青年教师中,涌现出一批教学科研骨干。王建(德语语言文学)、苏耕欣(英语语言文学)、金勋(日语语言文学)、陈岗龙(亚非语言文学)、陈明(印度语言文学)等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全院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赵振江教授(西班牙语言文学)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赵玉兰教授(亚非语言文学越南语专业)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学院十分重视外籍专家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仅从2004年2月到2008年2月之间,就聘用长期任教的外籍专家142人,邀请短期来访的专家105人。此外,还聘请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例如,英语系聘请国际知名学者Hillis Miller和DAVID Jeffery担任客座教授,为教学和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我院在聘用外籍专家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的“十五”期间引智工作先进集体。
我院正在稳步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大力引进在境外和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回国任教,目前已有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朝鲜、伊朗和香港一流大学的数十名博士加入到师资队伍的行列中,同时已开始以国民待遇聘任外籍学者担任固定教职。在严格的制度的保证下,我院的教师队伍将会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成为实力雄厚的外国语言文学教学和
教师队伍
在本学科的历史上,曾汇聚了我国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学者,可谓群星荟萃、大师云集。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在本学科工作过的知名学者包括:陈衡哲、陈逵、陈钦仁、陈源、辜鸿铭、顾孟余、胡适、蒯淑平、梁实秋、梁宗岱、林语堂、罗昌、罗念生、钱稻孙、孙大雨、王文显、温源宁、徐志摩、徐祖正、燕卜逊、杨荫庆、杨震文、杨宗翰、叶公超、郁达夫、张欣海、周作人等。在西南联大时期,还有陈嘉、柳无忌、钱钟书、吴宓等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北大工作的老一辈学者包括:卞之琳、曹靖华、陈占元、冯至、季羡林、金克木、李赋宁、马坚、潘家洵、田德望、闻家泗、吴达元、杨业治、杨周翰、俞大铟、赵萝蕤、赵诏熊、朱光潜等。
1952年院系调整,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和壮大。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93年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后,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学科研团队的实力得到增强。
经过不断建设,该院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实力。目前,在全院243名教师中,有55名教授(博士生导师41人),占23%;102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占42%;77名讲师(含博士后5人),占32%;9名助教,占3%。50岁以下的教授已占教授总数的39%;45岁以下的副教授已占副教授总数的6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6人,占教师总数的48%。有行政工作人员37人。英语系已经实行新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取消固定博导身份,拥有博士学位的正式教师均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
师资队伍现状(2007年11月)
在该院的教师队伍中,季羡林、胡壮麟、刘安武教授为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申丹教授是全国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唯一的长江特聘教授,也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在申丹教授的带领下,长江学者研究团队的一批年轻学者正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领域辛勤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申丹教授为主任的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也汇聚了一批西方文学研究学者,在西方各国语言文学文化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在东方学研究领域,王邦维教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以王邦维教授为主任的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王邦维教授为院长的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是全国东方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以上两个机构汇聚了校内外、国内外的一批东方学研究学者,发扬光大了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开创的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光荣传统,再创中国东方学研究的辉煌。
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拥有阿拉伯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优秀团队,除讲席教授谢秩荣,教授傅志明、李生俊、林丰民、吴冰冰外,还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
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制度化建设,严格执行学校教师聘任的有关规定,聘任拥有本学科最高学位的学者担任教职;同时大力推动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通过坚持不懈的多方面努力,我院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不断下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稳步上升。在中青年教师中,涌现出一批教学科研骨干。王建(德语语言文学)、苏耕欣(英语语言文学)、金勋(日语语言文学)、陈岗龙(亚非语言文学)、陈明(印度语言文学)等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全院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赵振江教授(西班牙语言文学)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赵玉兰教授(亚非语言文学越南语专业)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学院十分重视外籍专家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仅从2004年2月到2008年2月之间,就聘用长期任教的外籍专家142人,邀请短期来访的专家105人。此外,还聘请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例如,英语系聘请国际知名学者Hillis Miller和DAVID Jeffery担任客座教授,为教学和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我院在聘用外籍专家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的“十五”期间引智工作先进集体。
我院正在稳步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大力引进在境外和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回国任教,目前已有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朝鲜、伊朗和香港一流大学的数十名博士加入到师资队伍的行列中,同时已开始以国民待遇聘任外籍学者担任固定教职。在严格的制度的保证下,我院的教师队伍将会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成为实力雄厚的外国语言文学教学和
上一篇: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06-03 ]
下一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