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16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和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已获准作为湖北省第四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立项建设。学校现已招生的本科专业43个。其中,工学类专业20个:纺织工程(现代纺织技术方向)、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工程(针织产品与服饰设计)、纺织工程(纺织品检验与贸易)、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染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网络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理学类专业5个: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文学类专业5个:艺术设计、动画、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传播学、英语;经济学类专业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部分在东湖校区);管理学类专业11个:工管理、市场营销(部分在东湖校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东湖校区)、财务管理(东湖校区)、投资学(东湖校区)、金融学(东湖校区)、会计学、电子商务(部分在东湖校区)、物流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法学类专业1个:法学;教育学类专业1个:教育技术学。其中艺术设计、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5个专业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研究中心
学校拥有“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湖北省纺织新材料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湖
武汉纺织大学新校训
北省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服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纺织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纺织与服装研发推广中心9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围绕纺织、服装、艺术设计而形成的多个学科群为纺织、服装特色的进一步彰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拥有电工电子、大学物理2个湖北省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5 个湖北省品牌专业;《面向21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面向二十一世纪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强化专业技能的研究》等8项成果获湖北省高校
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
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大批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欢迎。
科学研究及办学成果
发展是硬道理,学校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学校
科研力量雄厚,近几年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863”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
南湖标志
进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
科研课题百余项,一批
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徐卫林教授“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该项目
科研团队颁奖;曾庆福教授“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 获得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智能
教学平台的线性代数课程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
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在纺织新型纤维材料、功能性面料、新型印染特别是无废印染技术、新型纺织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上,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2000年以来,学校共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各类项目6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获省部级(含武汉市)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0项,公开发表论文4757篇,其中216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居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6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58部,发明专利授权41项。在2004年“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国青年报》),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名列包括部属高校在内的湖北高校第八位,居省属院校的第二位;在全国高校高教类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统计中,2005年度学校居湖北省高校(含部委重点高校)第6名,全国高校第129名。
学校十分重视
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循环经济(特别是苎麻生态产业园)、水处理、纺织新型纤维材料、功能性面料、印染清洁生产、纺织服装数字化、新型纺织设备(高倍捻机等)、纺织设备相关材料、管理科学、服装和艺术、服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