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943.11-1944秋
国立湖北教育学院
(1944春-1949.5)
院 长
汪奠基 1944秋-1947夏
王治孚 1947夏-1948.5
王震寰 1948.9-1949.5
湖北教育学院
(1949.8-1952.9)
院 长
李 实 1949.8-1952.9
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1952.10-1954.8)
院 长
史子荣 1952.10-1954.8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1954.9-1957.8) 校长
黄 先 1954.9-1957.8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前)
(1956.9-1957.8) 校 长
李伯刚 1956.9-1957.8
副书记
王立中 1957.4-1957.8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
(1956.9-1957.8) 校 长
李伯刚 1957.9-1958.8
党委书记
黄先 1957.10-1958.8
武汉师范学院
(1958.9-1984.8) 院 长
王宗东 1962.3-1965.12
余金堂 1966.1-1979.4
李成文 1980.5-1983.4
徐章煌 1983.4-1984.9
党 委 书 记
黄 先 1958.9-1959.12
王宗东 1960.1-1962.3
李 明 1962.3-1963春
李春鉴 1963春-文革
余金堂 1966.1-1977.5
周斌盛 1977.6-1980.5
李 珠 1980.5-1981.6
李成文 1981.6-1985.1
湖北大学
(1984.9-现在) 校 长
徐章煌 1984.9-1993.3
安明道 1993.3-1998.2
蔡勖 1998.2-1998.12
吴传喜 2000.1-现在
党 委 书 记
徐善广 1985.1-1987.2
徐章煌 1987.2-1987.11
李开蕊 1987.11-1993.3
安明道 1993.3-2000.1
胡曙光 2000.1-2002.12.
罗永根 2003.6-2010.6
一、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武昌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痛感国家贫弱,目睹农村凋敝,主张教育救国,以济时艰。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为了发展本省乡村教育,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以厅长之职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1932年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1935年又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当时学院设有农业学校、农场和青山教育实验区,供教学和学生实习使用。还在校外举办了民众夜校、民众教育馆,馆内民众乐于静听演讲,勤于练习国术,潜心受教,开创了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民众结合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于1935年6月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消息传到武汉,爱国学生无不义愤填膺,热血沸腾。12月17日,武汉5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正式成立“武汉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20日,在学联的组织下,l万余人参加了游行。21日游行队伍由武汉大学学生带队,22日即由该院学生带队。游行队伍在武汉关上岸,经江汉路,准备穿过法租界进人日租界示威,受到当局的阻止,改由中山大道前进,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25日,武汉被国民党当局宣布戒严。
尽管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镇压“一二·九”运动,该院学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运动的前列,并在武汉大、中学校中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作用,在学校的历史上谱写了抗日救亡、不畏强权的光辉一页。
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办。
二、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成立于恩施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建立临时省会,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该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此时自1936年停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已经整整中断了5年。
其时正值国难当头,复校后的师院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最突出的问题是无力兴建校舍。于是因陋就简,利用原森林公司和茶厂的旧房权作校舍之用,多为木架板构造。另外,就地取材用杉树皮、木架临时搭了几间教室,凑合着开学上课。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该院师生犹抱教育救国、卧薪尝胆之精神,不改其志。复校后的第一年,学院设有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专修科分设国文、英文、数理、音乐、体育五个教学组。
在回忆这段校史时,陈友松先生是不可不提的。陈友松,男,湖北京山人。他幼年家贫,学习刻苦,得教会资助方能上学并走完一段学程,后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2年秋,因学生反对该院院长一职一直由教育厅厅长兼任,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先生等人出面,从西南联大请来陈友松先生担任院长一职。
陈先生就任院长后,励精图治,矢志扩大本院规模,学院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42年秋到1943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解聘了对待学生作风恶劣的原训导长,全校师生员工生气勃勃,全校上下充满生机活力。但当局制约过多,尤其是与前任院长、教育厅厅长张伯瑾、陈诚办学意见不合,陈友松遂于1943年7月愤而辞职,卖书做路费返回西南联大。“清江之水何浪浪,复楚贺志走他乡”,这有感而发的诗句,真切反映了陈先生当时的复杂心情。
尽管在任职期间遭受极大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辞职后的陈友松先生仍然十分关心该院的建设和发展,回联大后,他于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重庆四处奔走,呼吁改组本院为国立大学。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极力支持,亦四处奔走,广为号召。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学院即奉命改制,将原来的科改系,到1945年,国师粗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三、抗命请愿与国师回迁武汉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荆沙古城往昔的繁华已成烟云,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同时碍于交通不便,图书杂志不易购得,名流学者无法延揽,不少教授纷纷辞职。为“改善生活,保证学习”,1947年春,国师学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命请愿”斗争,要求归迁武汉。从2月26日至4月6日,600余名学生前往武汉省府请愿,并得到了武大、中华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声援,迫使当时的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出面安抚,教育部特派教育次长赴汉调处。其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为湖北学运史所罕见。
1948年5月,国师正式迁往武汉。学生先期借住武汉大学附属医院(今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