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天的香港国际影视展25日落幕。影展期间,来自海内外的电影人共同探讨3D电影的创作、制作及发行,并展望正在到来的“3D时代”。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说,数码技术在影视产业的运用和推广成为本届博览期间的新热点,“正当其时”。
“3D时代”有多远?
数码化的势不可挡成为影视展期间参与者的普遍共识。伴随《阿凡达》引发的观影热潮,各地电影人都在思索:“3D时代有多远?”
“我想《阿凡达》的确显示出3D数码电影的巨大票房潜力。”3D特效技术的先行者查克科米斯基告诉记者,他不仅参与了电影《阿凡达》的3D制作,而且目前正为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新片监制3D特效。
科米斯基说,过去5年中,美国上映电影的3D版比其2D版赢得了更多利润,尽管放映前者的银幕数量只占放映后者的大约一成。
面对“3D时代”的前景,香港名导徐克给出理性分析:“技术不可能一夜之间更新换代,电影也需要各种类型。待产业技术、人才培训、投资和市场方面在未来两年内有比较稳定的基础后,才能更清晰判断3D电影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香港导演徐小明在接受采访时说,3D其实并非全新技术,只是“阿凡达效应”让大家开始“一窝蜂”地关注3D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2D时代的终结。数码制作技术近年来的跃进已给整个产业带来巨大改变,从工作流程到人才培训都需重新开始。
3D,强大但非万能
事实上,早在《阿凡达》热映之前,由香港导演林华全执导的《乐火男孩》中国首部3D真人立体电影已经上映。这部被导演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的影片,发起了华语电影面向新技术的新尝试。
林华全说,选择3D技术,拍摄时间会增加四分之一以上,后期时间增加一倍。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票房成绩不如预期,未能烧起一把3D之火。
论坛期间,诸多电影人不约而同表达了同一观点:3D技术只是一个强大工具,是为了更好“讲故事”,切忌“为3D而3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