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奇妙科技 我们能否自己拍摄3D电影(图)
孙宏达介绍,“根据拍摄距离的远近,有一个公式来算出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应该摆放得多远。但是光靠公式也不行,主要还是要靠经验。有时候两个摄像机可能会垂直着或是斜着放,然后再用一面镜子,才可以完成拍摄。”
放映立体电影时,会有两台放映机同时运转,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一起,而观众观看时必须戴上特制的3D眼镜。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无法言传的奇妙之感。
儿时立体电影的记忆
其实,立体电影并不是个新鲜玩意儿,早在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为了把观众从电视前夺回来,好莱坞推出了一种能带给观众全新感受的立体电影。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时,会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从而把我们带入了立体电影的时代。
在早期的立体电影中,人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来对摄影和放映的左右眼画面进行分像,红绿或红蓝眼镜法、偏振光法是最普遍的两种。
孙宏达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就感受过立体电影的新奇。那个时候入场时,观众必须领一副一边镜片是红色、一边镜片是绿色的眼镜。为什么要戴这种奇怪的眼镜?道理很简单,如果分别用红笔和绿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字,透过红色镜片后,白纸也变成了红色,眼睛就看不到红色笔写下的字,但是可以看到绿笔写下的字;同理,当我们透过绿色镜片看这张白纸当然就看不到绿字,只能看到红笔的字迹。这样,通过这副红绿眼镜的过滤处理,两只眼睛各自就看到了不一样的画面,最终两幅画面的叠加就形成了立体视觉。
孙宏达告诉记者,红绿滤色透镜的缺点是观众两眼色觉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改变放映设备,初期的立体电影常用这种方法。当时的电影制作技术没有现在高明,眼镜也有些简陋,由于眼镜并不能完全滤掉红光和绿光,所以人们看到的电影大多数都是红绿相交。尽管如此,电影中跳出来触手可摸的大怪物还是令人津津乐道。
什么原因一度让3D电影举步维艰
从首部立体电影的问世,如今3D电影已经走过了56年的时光,然而它一直不是电影的主流,直到今年才有扬眉吐气之势。立体电影已经存在这么多年了,此前为什么一直没能推广开来呢?
孙宏达分析,3D电影的发展和电脑数字化发展密切相关,对设备的要求很高,很多时候需要用电脑合成软件来实现立体的效果。3D立体电影的市场探索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是以恐怖片为主,比如《13号星期五》(1982)、《鬼哭神嚎3》(1983)、《大白鲨3D》(1983),观众似乎更乐于接受立体感增强的恐怖氛围,这种纯粹以官能刺激为噱头的3D电影不久即为市场所淡忘,电影人不再热衷于技术举步维艰的3D立体电影,所以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立体真人电影未曾有过任何大制作的出现。进入21世纪,电脑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D立体电影因为有了技术上的完善,所以重新在市场上冒头,2003年的《非常小特务3》就是以3D版问世的,导演用3D技术让这部儿童电影有了惊为天人的逼真效果,从而迅速在北美市场上抢到1.11亿美元的票房。
除此之外,孙宏达还说,数字影厅也十分重要。1984年,皮克斯尝试推出第一部3D动画短片《蜜蜂惊魂》时,甚至找不到可以放映的影院。而在中国,2008年9月,3D电影《地心历险记》引进的时候,由于放映该片需要配备一套数十万元的3D放映设备,以及超过700元∕副的液晶材质3D眼镜若干,全国仅有86个厅具备放映条件。
3D眼镜高昂的造价让影院与观众都背负着压力。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还必须小心翼翼地注意着眼镜的安危。要知道,损坏了可要照价赔偿。
大剧幕是3D电影的撒手锏
我们买张3D电影的碟片,再买副眼镜,是不是就可以在家中欣赏3D电影了?
许多电影人在看了《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后,第一感觉就是立体效果不那么震撼,原因就在于电影院的标准屏幕不够大。孙宏达告诉记者,英国IMAX剧幕有7层楼宽、5层楼高,专门用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