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应用>技术动态>技术应用

探访自然博物馆 三维互动体验解人体骨骼

文章来源:bkweek 作者:frank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7日 点击数: 字号:

如果你还沉溺于“图文解说”版的展览,眼下,这种常规性的展览已经过时了。近日,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了以人体科学为主题的“走进人体”科普展。在展厅里,布置了20多个互动体验项目,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实现了一次真实的“人体之旅”。

 
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了以人体科学为主题的“走进人体”科普展

此次展览将人体分成10大系统,贯穿人体始末,分别是生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

记者走进运动系统展区,这里有一个名为“人体骨骼三维拼图”的互动游戏。在巨大的触摸屏上,一个三维人体模型在不停地转动,模型两侧分布着18块人体主要骨骼的模型,当记者用手指点中一块腿骨时,屏幕上立刻出现一个文字框,介绍这块骨头叫做“股骨和髌骨”以及它的位置和作用。当记者用手将它拖到腿部的正确位置时,这块骨头就会“长”在三维人体模型上,如果错误,骨骼模型则会自动弹回。全部拼对后,参观者还可以将模型全方位地旋转,从不同角度观察骨骼结构。

工作人员介绍说,正常人的成人骨骼一共有206块,分为头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每一块骨头都有对应的位置,即使是医学院的高才生也不能倒背如流,再加上这些知识又比较枯燥,普通人是难以接受的,这个游戏就可以使人们不知不觉地了解骨骼内部构造,即使做不到熟记于心,也会知晓大致的位置,还可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感觉系统展区,记者看到了一款名为“指纹识别机”的机器,记者把手指按在指纹收集器上,然后又输入了自己的姓名。过了一会儿,当记者再一次将手指放在收集器上时,电脑屏幕上的可爱小狗立刻认出了记者,摇着尾巴汪汪叫,同时屏幕上出现“欢迎王夕回到自然博物馆”的字样。原来这个互动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游客解释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最具科技感的互动环节则要非“未来的你”莫属了。摄像头记录下游客的当前头像后,经由电脑处理成三维图像显示在屏幕上,然后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年份,电脑上就会出现多年后自己的脸孔。这个原理就是利用电脑模拟技术,对人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来的结果。 

除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动游戏以外,展厅中还特意展出了塑化标本,记者看到一个塑化心脏标本制作得尤其细致,不但动脉和静脉的大血管十分清晰饱满,就连包裹整个心脏的发丝般的极细血管也能“显而易见”。

自然博物馆标本部的赵翠玲告诉记者,塑化标本和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的标本有很大不同,塑化标本不用溶液浸泡,它是将人体的脂肪和水分用特殊的化工原料置换出去,然后再在真空的状态下填充进聚合物制成的,这样保存的时间长,而且标本姿态还可调整。

赵翠玲说:“游客游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们没有耐心去看冗长的文字介绍,此次我们就尽量多地利用声、光、电技术和直观的塑化标本进行展示,延伸了展览内容,在有限的空间里,向大家提供了更多的知识。

“通过参观展览,游客不但能从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器官构造等多个方面了解人体知识,并且还能了解人体某个器官为何易患疾病,如何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如何预防疾病等。展览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为人们搭建一个学习人体知识的平台,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此次展览是一次尝试,以后我们会更加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新鲜感’。”

>>相关产品

  • 相关虚拟现实软硬件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