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
创作诗歌9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为后世所传诵。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王守仁】(1472~1528)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先祖世居山阴,后徙余姚,幼年全家迁回山阴。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遭廷杖,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但不予铁券与岁禄,乃回山阴,辟稽山书院讲学,又立阳明书院于西郭门内,环坐听讲者300余人,前后讲学5年余,创"致良知"学说。嘉靖六年(1527)起用为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翌年,因病上疏乞归,卒于归途南安舟中。穆宗隆庆初,谥文成。其故宅原在城区光相桥侧,后在王衙弄新建府第,人称"伯府",墓在绍兴城西南花街鲜虾山。生平著作由门生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主要哲学著作。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且流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
【徐渭】(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或署田水月。绍兴人。20岁中秀才,屡应乡试不第,曾任塾师小吏等职。37岁时,闽浙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对抗倭军事多有策划。曾一度精神失常,因误杀继妻下狱7年,经同乡张元忭营救释放。此后,纵情山水,游历南北各地,以鬻书卖画代人撰文谋生。其画,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为明中期水墨写意画派创始人,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书善行草,涉笔飞动,纵逸恣肆,气韵畅旺。还写过大量诗文,曾参与编撰地方志书。能操琴,谙音律,73岁时贫病死去,草藁简葬,凄凉而终。族人将其葬于绍兴木栅姜婆山。其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等。
【姚长子】(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绍兴独山村人。是位连名字也不为人知的贫苦农民,因身材魁梧高大,人称姚长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由诸暨流窜绍兴柯桥,正在田间作业的姚长子,挥稻叉只身与寇搏斗,寡不敌众,执为向导。他佯装带路,引寇到柯桥四面临水的化人坛,用方言告诉乡人:"等我过桥,你们就把前桥、后桥均拆掉。"村人按其吩咐,断敌退路。倭寇知道中计,便将他剁成肉酱。官兵与村人赶到,将被困的130余名倭寇尽歼。乡里为纪念姚长子,将"化人坛"改名为"绝倭涂",前后两桥分别命名为"得胜桥"和"万安桥",并在绝倭涂上建3间砖木结构平屋的"姚长子纪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绝倭纪念碑",文学家张岱写了墓志铭。
【王端淑】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号映然子,又号青芜子。绍兴县人。自小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尤精史学。诗文诸体,靡不涉笔,与人论文,终日不倦。其父赞道:"生有八男,不及一女。"成年后,与钱塘丁肇圣结为伉俪,曾随夫寓居京都。清世祖闻其才名,欲将其召入宫中教授嫔妃公主,被婉言谢绝,并举家南归,一度居于青藤书屋,后迁居杭州吴山,吟诗作画,著书立说。其画、诗、词俱佳。工画花草,风格疏落苍秀。著作颇丰,著有《吟红集》30卷、《玉映堂集》、《史愚》、《留箧恒心无才宜楼诸集》、《历代帝王后妃考》,辑有《名媛诗纬》、《名媛文纬》、《秋虫赋》、《荷赋》、《菊赋》等。享年80余岁。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绍兴人。幼年资质鲁钝,记忆力弱,被人视为"朽木"。但他"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读书,恒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辄笔之于书"。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乾隆四十二年(1777)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王守仁】(1472~1528)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先祖世居山阴,后徙余姚,幼年全家迁回山阴。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遭廷杖,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但不予铁券与岁禄,乃回山阴,辟稽山书院讲学,又立阳明书院于西郭门内,环坐听讲者300余人,前后讲学5年余,创"致良知"学说。嘉靖六年(1527)起用为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翌年,因病上疏乞归,卒于归途南安舟中。穆宗隆庆初,谥文成。其故宅原在城区光相桥侧,后在王衙弄新建府第,人称"伯府",墓在绍兴城西南花街鲜虾山。生平著作由门生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主要哲学著作。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且流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
【徐渭】(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或署田水月。绍兴人。20岁中秀才,屡应乡试不第,曾任塾师小吏等职。37岁时,闽浙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对抗倭军事多有策划。曾一度精神失常,因误杀继妻下狱7年,经同乡张元忭营救释放。此后,纵情山水,游历南北各地,以鬻书卖画代人撰文谋生。其画,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为明中期水墨写意画派创始人,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书善行草,涉笔飞动,纵逸恣肆,气韵畅旺。还写过大量诗文,曾参与编撰地方志书。能操琴,谙音律,73岁时贫病死去,草藁简葬,凄凉而终。族人将其葬于绍兴木栅姜婆山。其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等。
【姚长子】(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绍兴独山村人。是位连名字也不为人知的贫苦农民,因身材魁梧高大,人称姚长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由诸暨流窜绍兴柯桥,正在田间作业的姚长子,挥稻叉只身与寇搏斗,寡不敌众,执为向导。他佯装带路,引寇到柯桥四面临水的化人坛,用方言告诉乡人:"等我过桥,你们就把前桥、后桥均拆掉。"村人按其吩咐,断敌退路。倭寇知道中计,便将他剁成肉酱。官兵与村人赶到,将被困的130余名倭寇尽歼。乡里为纪念姚长子,将"化人坛"改名为"绝倭涂",前后两桥分别命名为"得胜桥"和"万安桥",并在绝倭涂上建3间砖木结构平屋的"姚长子纪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绝倭纪念碑",文学家张岱写了墓志铭。
【王端淑】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号映然子,又号青芜子。绍兴县人。自小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尤精史学。诗文诸体,靡不涉笔,与人论文,终日不倦。其父赞道:"生有八男,不及一女。"成年后,与钱塘丁肇圣结为伉俪,曾随夫寓居京都。清世祖闻其才名,欲将其召入宫中教授嫔妃公主,被婉言谢绝,并举家南归,一度居于青藤书屋,后迁居杭州吴山,吟诗作画,著书立说。其画、诗、词俱佳。工画花草,风格疏落苍秀。著作颇丰,著有《吟红集》30卷、《玉映堂集》、《史愚》、《留箧恒心无才宜楼诸集》、《历代帝王后妃考》,辑有《名媛诗纬》、《名媛文纬》、《秋虫赋》、《荷赋》、《菊赋》等。享年80余岁。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绍兴人。幼年资质鲁钝,记忆力弱,被人视为"朽木"。但他"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读书,恒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辄笔之于书"。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乾隆四十二年(1777)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