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晖
1.高福晖,机械学家。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63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光电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研究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一、十二大代表。组织并参加了多项大型精密光学跟踪仪器的研制工作,为国防实验基地建设作出了贡献。倡导并开辟了自适应光学的新领域。近年来参加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研究工作,负责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为国家对三峡工程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地震力学、地震临震预防及探测仪器的研究,并取得成果。
2.高福晖 男,1930年3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63年研究生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机械系,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聘任为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副组长。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共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届候补委员,四川省第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参加研制大型光学跟踪测量电影经纬仪、领导并参加研制焦距为210、450、1000毫米高精度弹道相机系列、大型光电经纬仪等1978-1984年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委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85年获《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国防实验基地建设作出了贡献。1979年倡导并开辟了自适应光学新领域。后来因中国科学院安排参加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研究工作,负责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为国家对三峡工程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76年领导并参加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研究,《电阻式土层应力测试预报地震的研究》1978年获国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机械零件强度研究中,1963年首先提出用99.7%不破坏概率确定机器零件强度和疲劳强度许用值的新方法。在地震力学研究中首次用力学解决了地震临震前1-6小时预测预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用自己研制的等角45度四方位和等角60度三方位地应变传感器测出临震前地应力应变剧烈变化值,并求出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再根据临震前地壳岩石出现微观断裂滑移并伴有0.1-0,01HZ低频微观弹塑性应力应变波群(临震前兆信息),此后沿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地壳应力集中处必有地震发生。用地应力大小和地应变能大小预测未来能否发生地震及震级,用主压应力方向预测未来震中方向。用两地台站(间距500公里)地应变传感器的主压应力作用方向交汇处预测震中位置及其影响范围。此原理和方法被兰州衡佗减灾研究所采用,半年内成功的预测出6次地震,预报时间提前2至6天,预测方向与实际方向最小仅差0.1度。首次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力学分析方法,解决了几十年未能解决的水库诱发地震的理论问题。根据定量分析指出,水体和坝体的压力所产生的地壳变形能只占强震能量的数千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证明了水库诱发地震不是必然的,只有当水库坝区有强烈构造地震背景时才能诱发出6级以上的地震,震级主要是由构造地震能量决定。此理论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决策起了重要作用。还首先提出了坝区及以外的构造地震影响大坝安全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监测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被许多水利水电工程采用和《环境水利学导论》引用,并对其科学性给予高度评价。根据地震力学新观点编著的《地震力学》一书1996年荣获1994年、1995年第六届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水库诱发地震的力学分析计算方法》一文1991年荣获四川省优秀科技论文奖,《大型经纬仪轴系晃动的傅里叶谐波分析法》一文1999年被湖北武汉和美国洛杉矶评为优秀科技论文并被推荐全球上网。
2.高福晖 男,1930年3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63年研究生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机械系,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聘任为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副组长。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共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届候补委员,四川省第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参加研制大型光学跟踪测量电影经纬仪、领导并参加研制焦距为210、450、1000毫米高精度弹道相机系列、大型光电经纬仪等1978-1984年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委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85年获《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国防实验基地建设作出了贡献。1979年倡导并开辟了自适应光学新领域。后来因中国科学院安排参加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研究工作,负责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为国家对三峡工程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76年领导并参加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研究,《电阻式土层应力测试预报地震的研究》1978年获国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机械零件强度研究中,1963年首先提出用99.7%不破坏概率确定机器零件强度和疲劳强度许用值的新方法。在地震力学研究中首次用力学解决了地震临震前1-6小时预测预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用自己研制的等角45度四方位和等角60度三方位地应变传感器测出临震前地应力应变剧烈变化值,并求出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再根据临震前地壳岩石出现微观断裂滑移并伴有0.1-0,01HZ低频微观弹塑性应力应变波群(临震前兆信息),此后沿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地壳应力集中处必有地震发生。用地应力大小和地应变能大小预测未来能否发生地震及震级,用主压应力方向预测未来震中方向。用两地台站(间距500公里)地应变传感器的主压应力作用方向交汇处预测震中位置及其影响范围。此原理和方法被兰州衡佗减灾研究所采用,半年内成功的预测出6次地震,预报时间提前2至6天,预测方向与实际方向最小仅差0.1度。首次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力学分析方法,解决了几十年未能解决的水库诱发地震的理论问题。根据定量分析指出,水体和坝体的压力所产生的地壳变形能只占强震能量的数千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证明了水库诱发地震不是必然的,只有当水库坝区有强烈构造地震背景时才能诱发出6级以上的地震,震级主要是由构造地震能量决定。此理论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决策起了重要作用。还首先提出了坝区及以外的构造地震影响大坝安全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监测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被许多水利水电工程采用和《环境水利学导论》引用,并对其科学性给予高度评价。根据地震力学新观点编著的《地震力学》一书1996年荣获1994年、1995年第六届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水库诱发地震的力学分析计算方法》一文1991年荣获四川省优秀科技论文奖,《大型经纬仪轴系晃动的傅里叶谐波分析法》一文1999年被湖北武汉和美国洛杉矶评为优秀科技论文并被推荐全球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