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随
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Jepsen et a1.,2005)。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向解决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99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共同发起的LUCC的科学计划,其根本的出发点就在于通过对人类驱动力-LUCC-环境反馈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进而深入开展全球、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1999年,IGBP和IHDP出版了《LUCC研究实施策略》,进一步提出将土地利用过程、LUCC的人类响应、综合的全球和区域模型作为研究的主题,同时强调了LUCC研究必须与区域土地退化、水资源和贫困问题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相联系。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将揭示LUCC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及其反馈机制与作用方式,作为LUCC研究计划的三大目标。IIASA的研究强调经济准则,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归根到底是经济决策的结果。其中,有关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LUC-China)涉及粮食紧张与预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人类驱动力(如人口增长、城市化、生活方式转变)等重点问题。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土地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协调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成为事关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影响子孙后代生存的核心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关注。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各类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多地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上升为中国的基本国策。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并走向高度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其社会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呈失衡发展的态势,导致土地资源的非农化的倾向及其用途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陕西师大旅游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副主编,《山地学报》、《资源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等学术期刊编委。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GIS支持下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人文驱动机制 。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18项。其中主持的主要项目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与模型研究”(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干旱化对我国粮食、水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973计划””课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过去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与未来30年土地利用情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知识创新工程骨干项目专题)、“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国土资源部规划项目)、“广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广西“十一五”重大招标项目)等。
刘彦随-科目背景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土地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协调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成为事关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影响子孙后代生存的核心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关注。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各类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多地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上升为中国的基本国策。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并走向高度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其社会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呈失衡发展的态势,导致土地资源的非农化的倾向及其用途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