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县
的有石英砂、石灰石矿、砂岩、页岩、陶土、粘土等矿产资源。天然气和煤炭年产量分别为2.91亿立方米和50万吨,石灰石矿年产量70万吨,石英砂矿等基他矿种,也形成了相当规模。
隆昌县林业用地面积10628公顷,占幅员面积13.38%,其中:有林地面积10220.1公顷,疏林地面积39.9公顷;未成林地面积84.3公顷,无林地面积281.4公顷,苗圃地面积2.3公顷。主要树种有香樟、马尾松、美国松、杉木、柏木、桉树、栎类。非林业用地中“四旁”树占地面积3371.1公顷,主要树种有桉树、千丈、川柏等。全县活立木总蓄积357787.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7.1%。全县共县经济林2.2公顷,经济林面积1450.7公顷。全县共有经济林2011万株,主要有柑桔、梨、桃、油茶、桑 等品种。竹资源7066万株,主要为慈竹、黄竹和楠竹。野生动物资源有黄鼠狼、野猫、布鹆鸟、白鹤、野兔、野鸭、蛇、鸟等种类,有1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或例入有科研价值和有益的野生动物。名贵花卉植物有“隆昌素”兰草。
2006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壮工业、建新村、强旅游、促城建、兴商贸”工作重点,团结奋斗,负重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了特大旱灾等困难。全县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出持续、平稳和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紧紧抓住了“川渝经济合作”这一契机,以打造“川东第一县”为总揽,初步形成了以构筑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隆昌、平安隆昌。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95亿元,增长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72亿元,增长2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19亿元,增长1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01:44.98:33.01调整为19.19:49.59:31.22,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了“二三一”的经济结构模式。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机械汽配、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带头作用的民营骨干企业。2006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78亿元,同比增长17.4%,比GDP增速高1.8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多渠道安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903人,其中领取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3499人,企业新吸纳安置1400人,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安置7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运行质量不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支柱产业的有力支撑,实施的大项目还不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资金、能源等因素依然存在;公共财政保障力不够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特大旱灾,奋起抗灾自救,实现了“一保四补”的目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2亿元,增长4.0%,实现增加值 9.95亿元,增长0.7%。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5年的41.8:1.2:52.3:4.7调整为2006年的38.54:1.04: 55.14:5.28;种养业结构由40.0:60.0调整为38.80:61.20;粮经结构由64.3:35.7变为59.51:40.49。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林业工作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以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建设为重点,以发展麻竹、柠檬、桑树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林业。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2100亩(柠檬700亩、桑树1000亩、其它果树300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2000亩,古宇湖区域绿化280 亩,四旁植树75万株,林业新育苗28亩。实现林业产值1753万元,同比增长6.1%。
畜牧工作按照“畜牧业一年一变化,三年大提高”的目标,大力推进生猪和水禽产业化发展,有效阻击了猪链球菌病、口蹄疫和禽流感及以狂犬病等动物重大疫情,确保了全县清净无疫。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27亿元,增长8.
隆昌县林业用地面积10628公顷,占幅员面积13.38%,其中:有林地面积10220.1公顷,疏林地面积39.9公顷;未成林地面积84.3公顷,无林地面积281.4公顷,苗圃地面积2.3公顷。主要树种有香樟、马尾松、美国松、杉木、柏木、桉树、栎类。非林业用地中“四旁”树占地面积3371.1公顷,主要树种有桉树、千丈、川柏等。全县活立木总蓄积357787.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7.1%。全县共县经济林2.2公顷,经济林面积1450.7公顷。全县共有经济林2011万株,主要有柑桔、梨、桃、油茶、桑 等品种。竹资源7066万株,主要为慈竹、黄竹和楠竹。野生动物资源有黄鼠狼、野猫、布鹆鸟、白鹤、野兔、野鸭、蛇、鸟等种类,有1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或例入有科研价值和有益的野生动物。名贵花卉植物有“隆昌素”兰草。
隆昌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壮工业、建新村、强旅游、促城建、兴商贸”工作重点,团结奋斗,负重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了特大旱灾等困难。全县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出持续、平稳和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综合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紧紧抓住了“川渝经济合作”这一契机,以打造“川东第一县”为总揽,初步形成了以构筑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隆昌、平安隆昌。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95亿元,增长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72亿元,增长2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19亿元,增长1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01:44.98:33.01调整为19.19:49.59:31.22,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了“二三一”的经济结构模式。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机械汽配、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带头作用的民营骨干企业。2006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78亿元,同比增长17.4%,比GDP增速高1.8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多渠道安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903人,其中领取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3499人,企业新吸纳安置1400人,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安置7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运行质量不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支柱产业的有力支撑,实施的大项目还不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资金、能源等因素依然存在;公共财政保障力不够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特大旱灾,奋起抗灾自救,实现了“一保四补”的目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2亿元,增长4.0%,实现增加值 9.95亿元,增长0.7%。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5年的41.8:1.2:52.3:4.7调整为2006年的38.54:1.04: 55.14:5.28;种养业结构由40.0:60.0调整为38.80:61.20;粮经结构由64.3:35.7变为59.51:40.49。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名 称 | 2006年度 | 比2005年±% |
粮 食 (万吨) | 24.33 | -8.49 |
小 麦 (万吨) | 2.44 | 0.41 |
稻 谷 (万吨) | 15.45 | -13.85 |
薯 类 (万吨) | 3.37 | 0.60 |
玉 米 (万吨) | 2.45 | -0.41 |
豆 类 (万吨) | 0.59 | -14.49 |
油 料 (吨) | 8270 | -12.22 |
油菜籽 (吨) | 5458 | 0.94 |
蔬 菜 (万吨) | 15.41 | 3.15 |
水 果 (万吨) | 1.88 | 2.17 |
畜牧工作按照“畜牧业一年一变化,三年大提高”的目标,大力推进生猪和水禽产业化发展,有效阻击了猪链球菌病、口蹄疫和禽流感及以狂犬病等动物重大疫情,确保了全县清净无疫。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27亿元,增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