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彭少逸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彭少逸,燃料化学家、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原籍江苏溧阳,生于湖北武汉。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留校任研究助理。1942年后任重庆动力油料厂和上海化工厂副研究员。1947年在美国阿特拉斯粉末公司及通用染料公司的实验室进修。
  1949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并兼任山西省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学会和石油化工学会理事、山西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和非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年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1995年受聘任清华大学教授。是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还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经济委员会顾问,国家煤转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燃料化学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长期从事石油化学、催化等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色谱理论研究的人员之一。
  1952年完成了用合成汽油碳匕馏份脱氢环化制造甲苯的研制和中试放大,于195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76年他与杨学仁合作,发明了具有高效脱氧性能的催化剂。此催化剂的脱氧效率比现有国内外同类型催化剂高几十倍到100倍,从而获得国家首次颁发的创造发明三等奖。他写出了近40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报告和著作,其中绝大部分都已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他在催化和色谱方面,有独创的见解,新开辟的催化裂化柴油中芳烃抽提的研究工作巳用于生产,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合作发明碳纤维高效脱氧催化剂,以及活性碳为载体的非贵金属脱氧催化剂等,脱氧效率比国内同类型催化剂高几十至一百倍,均已用于高纯气体的生产。
  曾获国家发明1980年三等奖和1984年二等奖、1986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院士)。
  彭少逸是我国石油化学、色谱和多相催化等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这些领域已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奖4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3项、山西省奖励3项等。
  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生30余名,1990年曾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其中1名学生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6名学生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名学生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