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历:女,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82-1983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任访问学者半年。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J. Electron Microscopy》、《电子显微学报》、《中国物理快报》、《物理学报》等期刊编委。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学研究;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电子衍射方法测定晶体和非晶体薄膜结构;新晶体材料微结构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微小晶体的晶体结构测定;准晶体结构和相位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的建立;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方法的研究;动力学电子衍射效应的校正方法研究;最大熵原理在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等等。获十一次学术奖励,含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中国电子显微学会钱临照奖和桥本初次朗奖等。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四十余次。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负责国家973课题一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一项,研究内容包括(1)高温超导体、半导体及各种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结构的电子晶体学研究;(2)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3)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上课题工作寓有许多创新点,通过研究生的努力,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提供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资料,有助于得出材料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关系的规律。
学习经历:
1945:初中毕业于北京辅仁女子中学
1949:毕业于广州培道女子中学
1949:肄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
1950:肄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天文系
1950-1951:肄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1956: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工作经历:1956-1961:研究实习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61-1978: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78-1986:副研究员(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86-现在: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82.10-1983.5:访问学者,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
学术荣誉:
1993: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学会服务:
1980-2000: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1980-1984)、副理事长(1984-1993)、常务副理事长(1993-1996)、理事长(1996-2000)、常务理事(2000-2004)
1991-2003: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1994-2003:中国晶体学会理事
1996-2002:国际晶体学会电子衍射委员会委员
2003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
学术奖励:获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奖励九次
1938年12月生,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环境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安徽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高级记者。全国环境新闻协会理事,中央新闻单位驻安徽记者站联合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绿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其代表作有《南水北调要防止污水北上》、《都市里的鸟岛》、《攀山越岭寻宝物》、《两淮能源开发对环境生态影响》、《安庆铜陵江段1月内白暨豚被捕杀四头》、《天下第一山——黄山》、《大潮涌起璀璨之花》、《绿色革命播江淮》、《淮河咏叹》、《无悔人生》、《千秋大业耕耘人》、《平凡人生,丹心永存》、《城西湖围垦破坏生态环境后患无穷》、《情系淮水化碧流》、《淮北重塑生态》、《话说淮河南与北》、《古铜都的风采》、《高举可持续发展的旗帜》、《安徽省环境质量报告书》、《中国环境状况白皮书》(起草人)、《喜鹊啼瞅山林翠》、《巢湖沧桑》、《巢湖水域生态环境评价》、《“长江女神”命多舛》、《环境保护与国际接轨》、《天灾?人祸!》、《环境新闻初探》等。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O0多篇,其中20多篇获全国和省级奖。1990年获全国环境宣传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新闻大奖》,1999年获“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先后9次获《中国环境报》优秀记者称号。事迹被收入《安徽省名人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