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李俨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台司藩大夫

  李俨[1],字促思,陇西人,龙朔中官中台司藩大夫。


唐僖宗

  唐僖宗是唐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于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xuān),并于懿宗死后柩前即位。时在咸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2岁。在位时间:公元873年-888年;曾用年号: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安葬地:靖陵。详见唐僖宗词条。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史学家

  李俨

(1892~1963),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家、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为基础,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丰,是该项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李俨,原字禄骥,后改乐知,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1892年8月22日生于福州城内旗下街的一个下级官吏家庭。旗下街原是清代八旗旗民居住之地,清代末年旗民将其租与当地贫民居住。他父亲曾考取过科举制度下的举人,在江苏长期作候补知县,但从未补实。李俨随母亲在原籍,生活比较清苦。
  1904年起,李俨进入福州三牧坊学堂读书。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土木工程科学习,当时20岁,与著名的桥梁学专家茅以升、著名社会活动家杨杏佛、著名数学教育家黄寿恒同班。唐山路矿学堂,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后又迁校至四川峨眉,现名已改为西南交通大学。
  1913年,因父亲病故,家贫不能继续在学校学习,李俨考入了当时的陇秦豫海铁路局(即陇海铁路局前身)为级别最低的工务员。同时还克服了铁路建筑工地的各种不利条件,持续通过国内外各种函授途径,完成了自己未竟的大学教育。
  自1913年起至1955年止,李俨持续在陇海铁路工作长达40余年。开始时是在海州、徐州、郑州等地作工务员、测量员。当陇海铁路开凿硖石驿1760米大隧道工程之际,李俨参考了英、法、德、日等各国的工程技术资料,精心测量,顺利地按期凿通隧道。此工程是采用山两端打洞同时开凿于洞中会合贯通的施工方法,对测量工作要求比较高。在20年代初期的中国,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属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当隧道凿通时,李俨受到了路局方面的表彰,同时也受到参加工程施工员工们的拥戴。自1921年起,李俨升任为工程副段长(1921—1924,硖石)之后又历任工程段长(1924—1932,灵宝、阌乡)、工程总段长(1932-1933,粤汉铁路;1933—1935,西安、潼关)、副总工程师(1935—1955,西安、宝鸡、天水、兰州)等职务。李俨曾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尤其是陇海铁路的建设,贡献出大半生的心血。
  但是李俨以毕生时间所从事的关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实际上他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更使他的名声著称于中国和全世界。
  李俨关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13年,即在时间上与考入陇海铁路几乎同时。关于他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动机,在一篇自传中曾自述说:“父亲退职回家,于1913年卒去,母老家贫,无款供我读书。此时陇海铁路招工务员,我即考入。……可我个人,第一:因家贫而失学谋生,以后总得多方充实学业;第二:我看过一篇日本人述说中国数学的论文,十分感动和惭愧,以为中国人如此不肖,本国科学(特别是数学)的成就自己都不知道,还让他们去说,因立志同时要修治中算史。”李俨的研究工作,都是利用繁忙的铁路建设的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的。利用业余的时间,他通过国内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数学等大专课程;同时开始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本图书馆的资料,在1915—1917年间,即当李俨刚刚开始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与著名的数学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拟提纲,试图共同编写一部中国数学史用英文出版(当时,史密斯与日本三上义夫合作刚刚出版了一部日本数学史)。根据共同商定的计划,由李俨先写出中文初稿,书名为《中国数学史》,再由当时正在美留学的茅以升译成英文转交史密斯。但这一编写计划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1917年李俨在《科学》杂志2卷2期上发表了《中国算学史余录》,1919年又发表了《中国数学源流考略》(载《北大月刊》1卷4、5、6号)。这是李俨最早的两篇论文。其中《中国数学源流考略》一文,很可能即是与史密斯合作计划的中文原稿。自此时起,直至去世,李俨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地进行了中国数学史研究。按其逝世前不久自编的论文目录统计,一生前后共发表了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种。可以说,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和同时代的钱宝琮(1892-1974)一道,同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
  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李俨进行中国数学史研究的高峰时期。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这些论文经修订,由李俨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4集(商务印书馆,1933、1935、1947)。50年代初期,李俨又对其修订增补和调整,重新编成《中算史论丛》1—5集(科学出版社,1954、1955)。新编《中算史论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中的各方面成就,从论文最初发表,到《中算史论丛》最后编定,前后历经30余年,可称为是他毕生的得力之作。从各集所收论文的内容看:
  第一集为中国古代数学家各项成就的集录。其中包括分数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约术、大衍求一术、纵横图、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贾宪三角形)研究、方程论、级数论各篇。列于书前的“中国数学史绪言”,对中国数学进行了综合介绍。
  第二集的内容为对中国各时代的算书加以集录和研究,同时论述了30年来(至50年代止)中算史新资料的发现,以及明代算书志、清代中算著述集录等。
  第三集的内容为明清时期传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关于对数、三角术、割圆术、圆锥曲线等方面的研究。书前列有《中国的数理》一文,以便对中国数学进行综合性的了解。第三集末尾附有《梅文鼎年谱》一篇。
  第四集为筹算和珠算,并对唐、宋、元、明、清各代数学教育进行系统论述。对古算书《测圆海镜》作了详细的解释。书末附有李善兰、华蘅芳二位清末数学家的年谱。
  第五集为上古以及唐代中算史的综合叙述,还有中国和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之间数学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国数学史学史以及清代数学论文目录,37年来中国数学史论文目录(截至1948年10月止)等。
  除论文集之外,李俨还有多种专著出版问世。《中国算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和《中国数学大纲》可为其代表。《中国数学大纲》一书的上册是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958年,李俨除对上册进行大量增订之外,又将下册一并出版(科学出版社)。《中国数学大纲》一书前后也经历了20余年时间。《中国算学史》和《中国数学大纲》二书,都是按时代先后的顺序而编写的断代体的中国数学史著作。尤其是前一种,在国内(包括港台地区)曾多次印刷,流传较广。此书在1940年还被译成日文出版(岛本一男、薮内清共译,东京生活社)。
  对自己的著作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订,是李俨研究工作的一大特点。从发表单篇论文到编入论文集,再对论文集进行增补调整,有时要反复地多次进行。如果把多次重复的工作都仅作为一次来统计,李俨一生所发表的论著总计在200万字至300万字之间。如果把反复性的增订工作也计算在内,他的总工作量当在1000万字以上。这样大工作量的研究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74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