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个人简历】
白春礼[1],男,满族,1953年9月出生,辽宁丹东市岫岩县人,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物理化学家。
1970.09——1974.09,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八团机运连司机、文书;
1974.09——1978.01,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催化专业学习;
1978.01——1978.10,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8.10——1981.1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1981.12——1985.09,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1985.09——1987.11,
白春礼 院士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在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真空扫描隧道显微境(STM)研究;1987.11——1992.07,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STM实验室主任(1991.10—1992.04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2.07——1996.0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96.03——2004.12,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1995.06—2003.12 兼第三、四届欧美同学会副会长,1995.07—2000.07 兼全国青联副主席,1996.05—2006.10 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第25、26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2001.01 兼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其间:1997.03—1997.05 在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2002.03—2002.05 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
2004.12——,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第五届化学学部主任。
2001年6月和2006年5月分别当选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社会职务】
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届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199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2007)。
兼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执行局委员、亚太材料学会副主席(2005)等职。
【研究成果】
先后从事过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EXAFS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研究。研制成功了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并用其首次观察到半导体化合物二硫化钼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级水平上揭示了这类层状化物表面结构的新特点。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计算机控制的STM,激光AFM,低温STM等仪器。他还组建了“北京本原显微仪器开发中心”,生产的STM整机很快打入国际市场。先后获国家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本。
【获奖情况】
1989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科院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
1990年被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2年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4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5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7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