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惟义
家务农。他虽辍学两年,但未荒废学业。1913年杨惟义考入不收学膳费的上饶鹅湖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得到乡亲们的资助,于1918年去上海,先就读于上海大同学院。半年后转入不收学膳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于1921年毕业。在江苏省昆虫局担任技术员期间,到东南大学农学院补读本科学分,于1925年毕业,即赴湖南长沙甲种农校及修业农校任教。半年后又回到江苏省昆虫局投入苏北治蝗工作,达3年之久,这为他以后从事昆虫事业奠定了基础。
1931年,杨惟义赴法国留学,当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东北沦陷,中国人在异国处处倍受歧视。他盛怒之下,于1935年毅然回国,即受聘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与美国有关系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日寇逼当时任代理所长的杨惟义去徐州任治蝗局局长,并以每月500元高薪为诱饵,但他誓死不从,忧病交加,一时卧床不起。后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他携家迁至江西省泰和县,受聘于江西中正大学任教授。1946年后,先后在上海生物所、无锡江南大学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惟义返回江西,先后任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农学院院长、江西农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年已花甲的杨惟义,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赴新疆考察昆虫、指导虫害的防治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标本、数据资料,写出了50余篇防治虫害的文章。1960年他受国家派遣援助越南培训植保人才,传授防治害虫技术,为越南的植保、植检事业作出了贡献,并荣获胡志明友谊勋章。
杨惟义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江西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江西昆虫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2月21日因病逝世于天津。
杨惟义在30年代初就开始对我国半翅目昆虫分类学和昆虫区系分布学的研究。他为了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为了捕获采集罕见的昆虫及其寄主,经常风餐露宿,深入到人迹稀少的荒山野林,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与毒蛇猛兽作殊死的周旋。他在国外研究半翅目昆虫分类学时,为了熟练地查阅文献资料,他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英、法、德、拉丁文,并常用中、英、法文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撰写重要的科学论文。
早在三四十年代,先后发表了“中国昆虫之分布”、“华北蝽象志略”、“江西蝽象”等,首次提出了中国昆虫区系分布的地理区划意见。他在昆虫分类学上,对半翅目昆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发现蝽象新属种60余个。发表了“中国平腹蝽象科”、“中国异尾虫科之斟订”等有关论文30余篇。这些都是我国早期半翅目分类上重要文献,为奠定我国半翅目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研究内容更为宽广,凡是与农业有关的问题他都乐意为之。如对血吸虫、蚂蝗、臭虫都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1月至1953年3月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达43篇之多。这些文章除宣传虫害防治技术外,还反映农民疾苦与要求,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建议。
在杨惟义65岁时,由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蝽科》(第二册)出版,这部专著总结了他数十年来在半翅目分类学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在此之际,杨惟义满有信心地对学友说,他要在有生之年要把这辈子的研究成果,撰写成10部半翅目分类学专著,以奉献祖国的昆虫学事业。为此,他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里,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相继写出了《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平腹蝽科》、《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异尾蝽科》等书稿。在即将出版时,因“文化大革命”冲击不得不终止。这不仅是他终生的憾事,也是中国昆虫学和植保事业的一大损失。
1956年,年近花甲的杨惟义,不顾身患胃病,积极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的新疆考察,他是该队年龄最大的队员。在新疆长达4年的科学考察工作中,他总是事必躬亲,带领昆虫组的同志几上天山、昆仑山,攀上4000米以上的雪线;几涉河谷沼泽、戈壁荒漠……他考察昆虫区系分布规律,采集昆虫标本,记载调查数据,同时结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热情帮助群众防治虫害,受到了当地人民欢迎。
1962年他主编了《新疆昆虫考察报告》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新疆的虫情、虫害及其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等。可以说这是新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全面反映当地农业昆虫情况的资料。
1961年杨惟义接受了国家的派遣,援助越南培训植保高级技术人才和进行虫害防治考察。在近一年的工作中,他考察了红河三角洲等100多个农业区省、社场和虫情测报站,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越南的国情虫情,编写了12万余字的讲稿,正式授课达150多小时,作各种学术报告达100余次。他提出了越南北部防治虫害的十大技术措施;帮助建立了一个植保植检局和绘制了9种主要害虫分布图;鉴定各类昆虫标本达100多份。由于他的工作,使越南高级植保干部掌握各种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有了相当基础,以后对于治虫工作,可以自行进行,逐渐推广。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越南农业部门的赞誉,并授予他胡志明友谊勋章。
杨惟义在任江西农学院院长的10年中,他以极强的责任心,不遗余力地培养农业昆虫人才。他办事公正,作风严谨,对学生爱护备至,严而不苛。他虽身兼数职,但他总是腾出时间审阅教案和文稿,并亲自带研究生。他讲授昆虫课以启发为主,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饶有风趣,博得广大师生的好评。他对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也极为关心,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是耐心解答。他常以“业精于勤,业精于恒”来勉励后辈,冀望成才。
杨惟义早年就树立了“农本思想”,立志终生与危害庄稼的害虫作斗争。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身居“牛棚”,仍念念不忘消灭害虫。当他看见校园中那片秀美的桃林将要被桃虎蛀毁时,心急如焚,拄着手杖,支撑残腿找有关方面要求拨款根治。杨惟义在他50余年的治虫生涯中,真可谓: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由于“文化大革命”使杨惟义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终因忧郁成疾,于1972年病逝。
粉碎“四人帮”后,他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于1979年3月27日在南昌市举行了追悼会,高度评价了他忠诚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
姚亚平出席上饶市杨惟义研究会成立大会
2005年4月16日上午,上饶市县纪念杨惟义院士诞生108周年暨上饶市杨惟义研究会成立大会在饶召开。
市委书记姚亚平、省科技厅厅长李国强、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徐菊生、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王海、江西农大副校长王华林、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国梁、副市长胡汉平、市政协副主席许明秋、李一帆等领导出席会议。
杨惟义是世界著名昆虫学家,1897年出生于上饶县茶亭镇。他毕生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工作,是半翅目昆虫分类和昆虫区系分布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也是江西籍中科院院士第一人。
会上,市委书记姚亚平讲了话,他说,举行纪念会并成立杨惟义研究会,意义非常重大,它能够对杨惟义一生的业绩,特别是在农业科学发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贡献,进一步梳理,进一步总结,使杨惟义的学术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代代相传。
姚亚平说,我们要认真研究杨惟义爱科学的精神,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在青少年当中培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怀,按照中央的要求来进行科教兴国,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来推动我们上饶的发展。
新成立的上饶市杨惟义研究会现有会员141名,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研究会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常委理事,叶永青当选为会长。
“杨惟义院士生平事迹图片展”在上饶师院展出,广大师生缅怀先贤接受洗礼
2005年12月中旬,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1931年,杨惟义赴法国留学,当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东北沦陷,中国人在异国处处倍受歧视。他盛怒之下,于1935年毅然回国,即受聘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与美国有关系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日寇逼当时任代理所长的杨惟义去徐州任治蝗局局长,并以每月500元高薪为诱饵,但他誓死不从,忧病交加,一时卧床不起。后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他携家迁至江西省泰和县,受聘于江西中正大学任教授。1946年后,先后在上海生物所、无锡江南大学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惟义返回江西,先后任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农学院院长、江西农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年已花甲的杨惟义,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赴新疆考察昆虫、指导虫害的防治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标本、数据资料,写出了50余篇防治虫害的文章。1960年他受国家派遣援助越南培训植保人才,传授防治害虫技术,为越南的植保、植检事业作出了贡献,并荣获胡志明友谊勋章。
杨惟义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江西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江西昆虫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2月21日因病逝世于天津。
我国半翅目昆虫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杨惟义在30年代初就开始对我国半翅目昆虫分类学和昆虫区系分布学的研究。他为了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为了捕获采集罕见的昆虫及其寄主,经常风餐露宿,深入到人迹稀少的荒山野林,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与毒蛇猛兽作殊死的周旋。他在国外研究半翅目昆虫分类学时,为了熟练地查阅文献资料,他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英、法、德、拉丁文,并常用中、英、法文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撰写重要的科学论文。早在三四十年代,先后发表了“中国昆虫之分布”、“华北蝽象志略”、“江西蝽象”等,首次提出了中国昆虫区系分布的地理区划意见。他在昆虫分类学上,对半翅目昆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发现蝽象新属种60余个。发表了“中国平腹蝽象科”、“中国异尾虫科之斟订”等有关论文30余篇。这些都是我国早期半翅目分类上重要文献,为奠定我国半翅目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研究内容更为宽广,凡是与农业有关的问题他都乐意为之。如对血吸虫、蚂蝗、臭虫都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1月至1953年3月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达43篇之多。这些文章除宣传虫害防治技术外,还反映农民疾苦与要求,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建议。
在杨惟义65岁时,由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蝽科》(第二册)出版,这部专著总结了他数十年来在半翅目分类学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在此之际,杨惟义满有信心地对学友说,他要在有生之年要把这辈子的研究成果,撰写成10部半翅目分类学专著,以奉献祖国的昆虫学事业。为此,他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里,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相继写出了《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平腹蝽科》、《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异尾蝽科》等书稿。在即将出版时,因“文化大革命”冲击不得不终止。这不仅是他终生的憾事,也是中国昆虫学和植保事业的一大损失。
援外支边做贡献
1956年,年近花甲的杨惟义,不顾身患胃病,积极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的新疆考察,他是该队年龄最大的队员。在新疆长达4年的科学考察工作中,他总是事必躬亲,带领昆虫组的同志几上天山、昆仑山,攀上4000米以上的雪线;几涉河谷沼泽、戈壁荒漠……他考察昆虫区系分布规律,采集昆虫标本,记载调查数据,同时结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热情帮助群众防治虫害,受到了当地人民欢迎。1962年他主编了《新疆昆虫考察报告》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新疆的虫情、虫害及其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等。可以说这是新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全面反映当地农业昆虫情况的资料。
1961年杨惟义接受了国家的派遣,援助越南培训植保高级技术人才和进行虫害防治考察。在近一年的工作中,他考察了红河三角洲等100多个农业区省、社场和虫情测报站,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越南的国情虫情,编写了12万余字的讲稿,正式授课达150多小时,作各种学术报告达100余次。他提出了越南北部防治虫害的十大技术措施;帮助建立了一个植保植检局和绘制了9种主要害虫分布图;鉴定各类昆虫标本达100多份。由于他的工作,使越南高级植保干部掌握各种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有了相当基础,以后对于治虫工作,可以自行进行,逐渐推广。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越南农业部门的赞誉,并授予他胡志明友谊勋章。
精心培养植保人才
杨惟义在任江西农学院院长的10年中,他以极强的责任心,不遗余力地培养农业昆虫人才。他办事公正,作风严谨,对学生爱护备至,严而不苛。他虽身兼数职,但他总是腾出时间审阅教案和文稿,并亲自带研究生。他讲授昆虫课以启发为主,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饶有风趣,博得广大师生的好评。他对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也极为关心,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是耐心解答。他常以“业精于勤,业精于恒”来勉励后辈,冀望成才。杨惟义早年就树立了“农本思想”,立志终生与危害庄稼的害虫作斗争。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身居“牛棚”,仍念念不忘消灭害虫。当他看见校园中那片秀美的桃林将要被桃虎蛀毁时,心急如焚,拄着手杖,支撑残腿找有关方面要求拨款根治。杨惟义在他50余年的治虫生涯中,真可谓: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由于“文化大革命”使杨惟义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终因忧郁成疾,于1972年病逝。
粉碎“四人帮”后,他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于1979年3月27日在南昌市举行了追悼会,高度评价了他忠诚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
缅怀一代宗师,承志开拓千秋
姚亚平出席上饶市杨惟义研究会成立大会2005年4月16日上午,上饶市县纪念杨惟义院士诞生108周年暨上饶市杨惟义研究会成立大会在饶召开。
市委书记姚亚平、省科技厅厅长李国强、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徐菊生、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王海、江西农大副校长王华林、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国梁、副市长胡汉平、市政协副主席许明秋、李一帆等领导出席会议。
杨惟义是世界著名昆虫学家,1897年出生于上饶县茶亭镇。他毕生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工作,是半翅目昆虫分类和昆虫区系分布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也是江西籍中科院院士第一人。
会上,市委书记姚亚平讲了话,他说,举行纪念会并成立杨惟义研究会,意义非常重大,它能够对杨惟义一生的业绩,特别是在农业科学发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贡献,进一步梳理,进一步总结,使杨惟义的学术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代代相传。
姚亚平说,我们要认真研究杨惟义爱科学的精神,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在青少年当中培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怀,按照中央的要求来进行科教兴国,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来推动我们上饶的发展。
新成立的上饶市杨惟义研究会现有会员141名,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研究会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常委理事,叶永青当选为会长。
“杨惟义院士生平事迹图片展”在上饶师院展出,广大师生缅怀先贤接受洗礼
2005年12月中旬,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