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仁
术报告,阐述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指明科学技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途径。
他向国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我国广大水面资源发展水上种植业的新建议,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在杭州中国水稻所开展“水上种稻、种菜”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此后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扩大试验和深入探讨,旨在将水上种植与水下养殖相结合,陆地生产与水域生产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他的这一开拓性业绩已载入1991年《中国名人年鉴》。
1980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1990—1991年任生物学部代主任。在职期间他积极参加推进我国生物学科的发展工作,并公正严肃地主持了生物学部遴选新学部委员的工作。1985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授给他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徐冠仁自1956年回国以后,曾先后出访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奥地利、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在出访期间,他往往放弃东道主安排的观光活动而去详细考察所在国科技发展状况和新动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对口学术交流,不失时机地宣传我国核农学的发展现状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沟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1984与1985年,他曾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董事会董事及国际科联亚洲生物科学网理事会理事。由于他在国内外农业科技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7年美国传记研究所将他的业绩载入《国际杰出领导大词典》,并授予他“杰出领导”奖牌。
徐冠仁为我国核农学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年逾古稀时,本可安度晚年,但他仍精神饱满地孜孜于农业科学事业。他虽身居二线,但还是照常工作,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项目论证,成果鉴定,职称评审以及研究生论文答辩等活动。他作为《核农学报》的主编,对所发表的每篇文章,从中文到外文,都要细心审阅,给予必要的修改。他还担任许多学术职务,如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副组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科学评审组成员;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书刊的编委。随着高新技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物理研究所请他当新成立的“离子生物学效应及诱变育种研究组”顾问;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也邀他做顾问,中国科学院请他参加中国生物技术学会筹建工作。
1990年3月,他应美国核学会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在美国的妻子、子女都希望他会后能多住几天,与亲人团聚,但他想的是国内还有许多工作等待他处理,没有多住,按期回国。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经常工作到深夜。但在生活上,他却始终保持简朴的作风。他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五十余年如一日,从事着开拓性的农业科学研究。他说:“知前人所已知,识时人所未知,为后人导新航,乃科学家之本色”。他不仅勤学,更讲求团结与献身精神。他说过:“将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加上献身精神的力量,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2004年2月18日早6时(美国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原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核农学事业创始人、著名科学家徐冠仁先生在美国洛杉矶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0岁。
徐先生的一生是探求真理、为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孜孜以求的一生,是为中国核农学学科的创立、发展、壮大奋斗不止,无私奉献的一生。从徐先生身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伟大的科学精神,他的逝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整个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巨大损失。徐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并将激励我们不断努力,继承徐老未竟的事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我们再用徐冠仁自己说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对一个团体或个人作出评价,要看这个团体或个人所开创和从事的事业,是否对人民有利,后继有人,不断地兴旺发达,而不是靠树碑立传。传是会被人遗忘,甚至被人改写的,碑是会受到风蚀,甚至倒塌的。唯有对人民有利,不断兴旺发达的事业,可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
1914年3月7日 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1930年6月 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
1930年9月—1931年6月 南京学院转大学一年级。
1931年9月—1934年6月 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时获学士学位。
1934年7月—1946年6月 历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9月—1950年6月 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获博士学位。
1950年7月—1956年6月 留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任研究员。
1956年10月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代主任。
2004年2月18日 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1 徐冠仁,卢浩然.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3,3(2):108—114.
2 赵连芳,徐冠仁.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5,4(2):69—74.
3 徐冠仁.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育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6,5(1):51—57.
4 徐冠仁.正常玉米与矮生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明尼苏达大学博士论文,1950,1—72.
5 徐冠仁.辐射育种的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61(12):7—13.
6 徐冠仁,项文美.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种高粱.中国农业科学,1962(2):15—21.
7 徐冠仁.原子能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遗传育种论文选).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 徐冠仁.原子能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英文).日本第14届同位素会议论文集,1979:204—212.
9 徐冠仁.核子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学会主编《现代农业科学讲座丛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28.
10 徐冠仁,侯学煜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五).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1 徐冠仁.中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英文).核技术,1988,11(10):17—24.
12 徐冠仁.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核技术(中、英文).技术、设备,1989,92—94.
13 徐冠仁.中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英文).第7届太平洋地区核科技会议论文集,1990,418—424.
14 徐冠仁.我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科技导报,1992,(3):32—33.
他向国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我国广大水面资源发展水上种植业的新建议,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在杭州中国水稻所开展“水上种稻、种菜”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此后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扩大试验和深入探讨,旨在将水上种植与水下养殖相结合,陆地生产与水域生产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他的这一开拓性业绩已载入1991年《中国名人年鉴》。
1980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1990—1991年任生物学部代主任。在职期间他积极参加推进我国生物学科的发展工作,并公正严肃地主持了生物学部遴选新学部委员的工作。1985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授给他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徐冠仁自1956年回国以后,曾先后出访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奥地利、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在出访期间,他往往放弃东道主安排的观光活动而去详细考察所在国科技发展状况和新动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对口学术交流,不失时机地宣传我国核农学的发展现状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沟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1984与1985年,他曾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董事会董事及国际科联亚洲生物科学网理事会理事。由于他在国内外农业科技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7年美国传记研究所将他的业绩载入《国际杰出领导大词典》,并授予他“杰出领导”奖牌。
徐冠仁为我国核农学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年逾古稀时,本可安度晚年,但他仍精神饱满地孜孜于农业科学事业。他虽身居二线,但还是照常工作,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项目论证,成果鉴定,职称评审以及研究生论文答辩等活动。他作为《核农学报》的主编,对所发表的每篇文章,从中文到外文,都要细心审阅,给予必要的修改。他还担任许多学术职务,如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副组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科学评审组成员;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书刊的编委。随着高新技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物理研究所请他当新成立的“离子生物学效应及诱变育种研究组”顾问;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也邀他做顾问,中国科学院请他参加中国生物技术学会筹建工作。
1990年3月,他应美国核学会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在美国的妻子、子女都希望他会后能多住几天,与亲人团聚,但他想的是国内还有许多工作等待他处理,没有多住,按期回国。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经常工作到深夜。但在生活上,他却始终保持简朴的作风。他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五十余年如一日,从事着开拓性的农业科学研究。他说:“知前人所已知,识时人所未知,为后人导新航,乃科学家之本色”。他不仅勤学,更讲求团结与献身精神。他说过:“将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加上献身精神的力量,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2004年2月18日早6时(美国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原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核农学事业创始人、著名科学家徐冠仁先生在美国洛杉矶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0岁。
徐先生的一生是探求真理、为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孜孜以求的一生,是为中国核农学学科的创立、发展、壮大奋斗不止,无私奉献的一生。从徐先生身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伟大的科学精神,他的逝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整个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巨大损失。徐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并将激励我们不断努力,继承徐老未竟的事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我们再用徐冠仁自己说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对一个团体或个人作出评价,要看这个团体或个人所开创和从事的事业,是否对人民有利,后继有人,不断地兴旺发达,而不是靠树碑立传。传是会被人遗忘,甚至被人改写的,碑是会受到风蚀,甚至倒塌的。唯有对人民有利,不断兴旺发达的事业,可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
徐冠仁先生简历
1914年3月7日 生于江苏省南通县。1930年6月 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
1930年9月—1931年6月 南京学院转大学一年级。
1931年9月—1934年6月 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时获学士学位。
1934年7月—1946年6月 历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9月—1950年6月 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获博士学位。
1950年7月—1956年6月 留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任研究员。
1956年10月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代主任。
2004年2月18日 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徐冠仁先生主要论著
1 徐冠仁,卢浩然.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3,3(2):108—114.2 赵连芳,徐冠仁.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5,4(2):69—74.
3 徐冠仁.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育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6,5(1):51—57.
4 徐冠仁.正常玉米与矮生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明尼苏达大学博士论文,1950,1—72.
5 徐冠仁.辐射育种的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61(12):7—13.
6 徐冠仁,项文美.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种高粱.中国农业科学,1962(2):15—21.
7 徐冠仁.原子能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遗传育种论文选).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 徐冠仁.原子能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英文).日本第14届同位素会议论文集,1979:204—212.
9 徐冠仁.核子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学会主编《现代农业科学讲座丛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28.
10 徐冠仁,侯学煜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五).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1 徐冠仁.中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英文).核技术,1988,11(10):17—24.
12 徐冠仁.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核技术(中、英文).技术、设备,1989,92—94.
13 徐冠仁.中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英文).第7届太平洋地区核科技会议论文集,1990,418—424.
14 徐冠仁.我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科技导报,199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