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河北大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科研成就】  科研工作坚持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努力为河北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许多学科成为河北省的科研中心和学术交流窗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教育史、日本经济等研究领域,处于全国先进行列。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在基础数学、光学与材料物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科学研究领域都进行着国际前沿的工作“九五”以来,河北大学学术论文被国际知名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数量居河北省高校首位。高科技和应用科技研究方面,产生了汉字识别方法、静电除尘技术、对虾饵料添加剂、对虾性别控制、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克隆、SOD高质低成本工艺等一系列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成果。
  河北大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广泛。利用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实施“软引进”,先后聘请两院院士和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与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瑞典、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稳固的校际交流关系,邀请十几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来校任教、短期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陆续举办了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精细化学与功能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留学生教育包括短期培训、语言生、本科生以及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


【图书馆】

  

沿革


  河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天津创办的工商大学附设的图书馆。1940年,全部迁移北疆博物院旧址。1943年,为纪念本校董事长龚仙舟而更名为仙舟图书馆。1948年8月,本校更名为私立津沽大学,本馆也随之名为私立津沽大学图书馆。1952年10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8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1960年7月,随学校更名而定名为河北大学图书馆。1970年12月,随学校迁至保定,位置在河北大学南院。
  

镇馆之宝


  Kunyu Wanguo Quantu
  坤舆万国全图
  

图书信息


  河北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数量丰富、品种多样、中外兼收;综合性强,涵盖我校各专业以及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古籍丰富,历史悠久,品种珍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从1921年建馆至今,历经80多年的文化积淀,已拥有各种纸质图书文献390万余册,其中图书馆220.8252万册,医学部33.8816万册,院(系、中心)资料室51.5759万册;电子版图书约86万余册。
  

馆藏: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馆藏古籍文献弥足珍贵,共26200多种,18万多册(件)。其中善本363种,4959册;珍本866种,8033册;孤本17种,238册。主要藏书特色为方志和家谱。此外,馆藏舆图、书画、名人手札及金石、碑碣拓片也极为丰富。
  方志类图书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方志1158种,10344册,多为清末民初刊本,但也不乏善本,如明嘉靖刊本《山东通志》、《龙门志》、《石湖志略》,明万历刻本《武夷志略》、康熙刊本《宝坻县志》、《岷州志》、雍正刻本《江西通志》、乾隆刊本《盘山志》、《岐山县志》等,都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石湖志略》则有清代著名学者、大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为国内独家收藏,弥足珍贵。
  家谱类图书又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家谱835种,173姓,多为明、清、民初刊本和木活字本,其中珍本30余种,最早刊本为元至元三年(1377)汪云龙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谱》。我馆古籍家谱类藏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刊式上,都堪称“华冀文采第一家”。
  馆藏部分舆图、书画、手札、碑碣拓片等古籍文献,如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于康熙十三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比利时安特正普出版社于1601年出版的奥泰礼《世界地图册》,明代画院在菩提树叶上绘制的《明画院绘十八应真册》,明代著名山水花鸟画家沈周的《石田真迹》,清代曾国藩、张之洞、莫友芝、严修、徐世昌、载滢、溥伟、溥儒等名人的手札,《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孔子剑刻真迹、“殷比干莫”拓片,这些都是丰富馆藏古籍文献的艺术珍品。
  另外,馆藏两部大型文献丛书,即《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和《中华再造善本》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分三编,正编100辑,128册;续编100辑,1079册;三编88辑,927册,涵盖近代名人奏疏、政书、年谱、笔记、日记、诗文集及经世文编、碑传集等,其中尤以海内外孤本居多。这套影印本丛书,是近代中国历史文献集大成者。《中华再造善本》是2005年教育部为我校配送的一套价值300万元的大型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五编,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这套丛书选录之富、影印之精、学术价值之高,迄未有之。
  馆藏报刊文献历史悠久、数量丰富,现有报刊合订本20万余册,4000余种。其中中文报刊合订本15万余册、3500余种,外文报刊合订本5万余册,600余种。每年订购中文期刊1500多种,外文期刊160多种,报纸90多种,基本覆盖了我校各学科专业。在馆藏专业期刊中核心期刊的收藏达到80%以上,西文期刊中《化学文摘》从创刊至今一直收藏,中文报库中收藏有解放前出版的报纸21种,建国后出版的报纸208中,其中有《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北洋政府公报》以及我党早期创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此外还有我国最早的石印画报《点石斋画报》。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25480.htm


【博物馆】

  河北大学博物馆创建于天津工商学院时期,其前身是著名的1914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创立的北疆博物馆,后与河北大学分离,现身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现在的河北大学博物馆复馆于1996年,由原历史系文物室和生物系动植物标本室合并而成,第一任馆长为刘式今。
  北疆博物馆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18855.htm
  博物馆内收藏文物近9000余件,商周时期青铜礼器、宋元明清瓷器、历代货币(五铢钱)、殷代甲骨文占其大宗及重要的地位,当中不乏稀世珍品,国家一、二级文物70余件,馆藏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如北京周口店猿人头骨、康熙官窑五彩仕女大盘、雍正粉彩碗、嘉庆官窑转心瓶、乾隆官窑粉青葫芦瓶等,五彩转心瓶就被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誉为国宝中的国宝。1996年,中国社科院研究院李学勤与罗琨专程来整理所藏甲骨文,并墨拓其中177件,撰成《河北大学文物室所藏甲骨释文》发表。1999年博物馆征集到急缺文物73件,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战国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填补了河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教学标本与陈列上的时代缺陷,囊括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发展时代。
  生物标本的收藏则更具有鲜明特色。标本收藏范围涵盖了包括台湾在内的26个省、市、自治区;还有不少国外交换标本,总藏量达到25,6233件,价值1.3亿元(经专家评估),其中昆虫标本21万件,蜘蛛标本近2万件, 其余为脊椎动物标本等。脊椎动物标本中世界珍稀动物数十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二级国家保护动物62种,三级保护动物72种,省级保护
共9页 您在第5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91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