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衍
织学部时,他被选为第该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之一。1956年国家制订科技12年发展规划,他是仪器仪表组的主笔。
他曾任国家科委仪表和光学专家组组长,主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他倡导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并任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他创办《光学学报》,并任第一届主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国光学科学技术的若干进展》的论文,文中回顾了建国卅年来我国光学科技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今后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关于加强光学和应用光学的基础研究,改革管理体制等观点,至令还有指导意义。
80年代,王大珩从长春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此后还担任过中国科协副主席(已退,现为荣誉委员);北京市科协主席(已退,现为名誉主席)。还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召开的历次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等会议上,他都曾担任主席。1991年他又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ellow)”这期间,他的社会活动增多,除继续关心指导长春光机所和中国科学院内几个光学所的工作外,他的科技活动领域已旁及技术科学许多方面,特别是积极参加国家科技决策,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科学实验经验,发挥作用和影响。
王大珩特别关心我国仪器仪表科技事业的发展,曾几次联合仪表界及有关科学家,以仪器仪表学会的名义或以专家的名义,并曾有一次联合了全国政协科技委,向中央提出加强仪器仪表科技发展的建议,陈述仪器仪表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这些建议都先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建议主要说明:一,仪器仪表科技的前沿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国力的重要标志,二,仪器仪表是进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三,仪器仪表是进行技术监督的必要工具。最近他还指出仪器仪表工业是信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信息化建设的挑战中,必须加速仪器仪表科技工作的发展。
王大珩在就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期间,为了发挥学部对国家重大科技及经济问题的咨询作用,倡导学部主动地就国家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得到各学部的赞同和决策者的赞赏。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成为科学院各学部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些建议出自权威专家,是十分慎重且有份量的,一般都是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现状和趋势,发现问题并提出适合国情的建议,建议提出前,还要经过反复讨论修订,例如技术科学部提出过的咨询建议有发展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加速发展通讯技术;有关钢铁工业的发展路线;有关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机电工业与高技术;高技术产业化的若干问题等等。最近又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得到领导决策的高度重视,也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因此他发起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准。中央进一步考虑到今后高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及当前的国际形势,确定了“有限目标,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此后,经过一系列的高级会议和专家讨论,发展成为“863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选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个高技术领域内,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现在“836计划”的形成和实施已见实效。1991年4月邓小平同志又及时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以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93年10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王大珩被一致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1992年4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这对进一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将有深远的影响。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并当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王大珩曾先后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大珩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领域是很广的,方式是多样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说明一个科学家,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的层次、学科对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许多科学家,终生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发明创造,他们的科学成就,打上了个人的标记,汇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些科学家,特别是在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初期,他们是先行者。他们在国家的科学园地中披荆斩棘,给后来者开辟领域,指引道路,他们不一定直接从事耕耘,而把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融合在他人的科研成果中,基于王大珩所处的时代和经历,他既进行科学研究,又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顺其所长,在振兴祖国科学技术的宏伟事业中走过了近60年奋进的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5年初,年达八旬的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1994年)技术科学优秀奖。
1915年2月26日 生于江苏省吴县。
1936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1940年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技术光学专业组学习,获硕
士学位。
1941—1942年 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系,从事研究工作。
1942—1948年 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实验部物理师。
1949—1951年 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
1952—1983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56年前为中
国科学院仪器馆)。研究员、所长。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1965年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
1959—1964年 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4—1987年 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1983年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1979—1983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1979—1991年 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1983—1994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3—1987年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
1986年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6—1991年 中国科协副主席。
1986—1992年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北
京市科协主席。
1988—1993年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1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199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初,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1994年)技术科学优秀奖。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大珩先生位列其中)。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解放军总医院亲切探望王大珩先生。
1 Wang Taheng.Note on the best focus in
the presence ofsph
他曾任国家科委仪表和光学专家组组长,主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他倡导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并任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他创办《光学学报》,并任第一届主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国光学科学技术的若干进展》的论文,文中回顾了建国卅年来我国光学科技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今后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关于加强光学和应用光学的基础研究,改革管理体制等观点,至令还有指导意义。
80年代,王大珩从长春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此后还担任过中国科协副主席(已退,现为荣誉委员);北京市科协主席(已退,现为名誉主席)。还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召开的历次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等会议上,他都曾担任主席。1991年他又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ellow)”这期间,他的社会活动增多,除继续关心指导长春光机所和中国科学院内几个光学所的工作外,他的科技活动领域已旁及技术科学许多方面,特别是积极参加国家科技决策,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科学实验经验,发挥作用和影响。
王大珩特别关心我国仪器仪表科技事业的发展,曾几次联合仪表界及有关科学家,以仪器仪表学会的名义或以专家的名义,并曾有一次联合了全国政协科技委,向中央提出加强仪器仪表科技发展的建议,陈述仪器仪表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这些建议都先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建议主要说明:一,仪器仪表科技的前沿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国力的重要标志,二,仪器仪表是进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三,仪器仪表是进行技术监督的必要工具。最近他还指出仪器仪表工业是信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信息化建设的挑战中,必须加速仪器仪表科技工作的发展。
王大珩在就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期间,为了发挥学部对国家重大科技及经济问题的咨询作用,倡导学部主动地就国家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得到各学部的赞同和决策者的赞赏。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成为科学院各学部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些建议出自权威专家,是十分慎重且有份量的,一般都是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现状和趋势,发现问题并提出适合国情的建议,建议提出前,还要经过反复讨论修订,例如技术科学部提出过的咨询建议有发展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加速发展通讯技术;有关钢铁工业的发展路线;有关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机电工业与高技术;高技术产业化的若干问题等等。最近又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得到领导决策的高度重视,也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因此他发起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准。中央进一步考虑到今后高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及当前的国际形势,确定了“有限目标,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此后,经过一系列的高级会议和专家讨论,发展成为“863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选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个高技术领域内,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现在“836计划”的形成和实施已见实效。1991年4月邓小平同志又及时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以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93年10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王大珩被一致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1992年4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这对进一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将有深远的影响。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并当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王大珩曾先后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大珩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领域是很广的,方式是多样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说明一个科学家,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的层次、学科对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许多科学家,终生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发明创造,他们的科学成就,打上了个人的标记,汇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些科学家,特别是在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初期,他们是先行者。他们在国家的科学园地中披荆斩棘,给后来者开辟领域,指引道路,他们不一定直接从事耕耘,而把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融合在他人的科研成果中,基于王大珩所处的时代和经历,他既进行科学研究,又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顺其所长,在振兴祖国科学技术的宏伟事业中走过了近60年奋进的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5年初,年达八旬的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1994年)技术科学优秀奖。
生平大事记
1915年2月26日 生于江苏省吴县。1936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1940年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技术光学专业组学习,获硕
士学位。
1941—1942年 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系,从事研究工作。
1942—1948年 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实验部物理师。
1949—1951年 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
1952—1983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56年前为中
国科学院仪器馆)。研究员、所长。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1965年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
1959—1964年 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4—1987年 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1983年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1979—1983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1979—1991年 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1983—1994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3—1987年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
1986年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6—1991年 中国科协副主席。
1986—1992年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北
京市科协主席。
1988—1993年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1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199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初,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1994年)技术科学优秀奖。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大珩先生位列其中)。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解放军总医院亲切探望王大珩先生。
主要论著
1 Wang Taheng.Note on the best focus inthe presence ofs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