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锡
烷与簇合物从霍夫曼结构上等瓣相似的角度联系起来,从中寻找它们在合成和结构中的相似性,也就是把复杂的簇合物分子碎片和已知的可能较简单的有机碎片联系起来,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有特定结构的簇合物碎片的合成途径。
3.关于“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
1986年,在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钼簇合物结构化学研究的兼职研究人员黄健全,通过类比了某些[MO3S4]4+簇合物和苯在置换、加成、氧化三类反应形式上的相似性,提出了“类苯芳香性”的概念。卢嘉锡认为这是一个有希望的苗头,即组织研究力量,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和实验研究,从理论上深化和完善了这一概念。并指出在[Mo3S4]4+簇合物中的[Mo3S3]非平面折叠六元环具有类芳香性。从而把有机化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传统概念之一——芳香性,引伸到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中来,在这之前,芳香性概念还只局限于苯和某些有机平面环状化合物,卢嘉锡等人把芳香性概念推广到[Mo3S4]4+簇合物的[Mo3S3]非平面折叠六元环,从而把平面芳香性扩展到立体芳香性,同时揭示了[Mo3S4]4+簇合物中[Mo3S3]非平面折叠簇环的(d—P-d)三中心键双电子π键共轭系的成键特性,建立了六元簇环芳香性和三中心键模型。
“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从理性上系统地认识了某些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的特殊反应性能和物理性质,将有利于新型簇合物的合成进入分子设计的新阶段。
由于卢嘉锡在原子簇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曾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
卢嘉锡是一位较早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的科学家,他应用了A.M.布特列罗夫(Бут Λеров)结构理论的思想于非线性光学材料中构效关系的研究,对阴离子基团理论的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促进了一系列新型晶体材料的发现。
早在1861年,俄国著名化学家布特列罗夫就提出了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具体性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科学预见,指出了一个物质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的全部性能;反过来,它的全部性能也一定能确定其化学结构。卢嘉锡认为:在近代发展出来的整系列测定物质各层次微观结构的物理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能进一步把布氏理论推进到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新阶段,甚至能把它发展到某些部分微观结构与对这些部分结构的变化特别敏感的一些宏观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更新阶段。卢嘉锡正是在这方面发挥出他的创新性,他认为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有可能选择那些对某部分结构特征特别敏感的某类型宏观性能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而发展出这类性能对材料中相应部分结构所要求的“结构判据”,乃至发展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自60年代以来,他在具体组织和指导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中,十分重视发挥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基础研究的支撑与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培养理论研究人才。
1965年,卢嘉锡支持陈创天初步总结出来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性能(特别是二倍频和高倍频性能、电光调制性能)是“结构敏感”性能的观点,并支持他选择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基团理论及其结构判据的理论研究课题。这项理论研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哪一种阴离子基团最有利产生大的倍频效应。通过多方面的实验探索和理论分析,物质结构研究所较快地确定了硼酸盐系的(B3O6)3-基团这一主攻方向,并先后于1984和1987年发现和研制成功偏硼酸钡(简称BBO)和三硼酸锂(简称LBO)等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此外,在卢嘉锡倡导的“五重双结合”和“结构敏感”观点指导下,该所研制成功了几个系列的新型晶体材料,其中包括研制出国际上公认为生长“极其困难”的大尺寸自激活激光晶体硼酸钕铝(简称NAB)和在绿光输出方面领先于国际的自倍频激光晶体四硼酸铝钇钕(简称NYAB)。
美国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科学界在比较了“新中国发现BBO晶体的研究小组和美国的研究情况”之后,一些权威专家曾“为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方面的大部分新思想不是发源于美国”而感到担忧。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印度科学院院长C.N.R.拉奥(Rao)、美国晶体生长协会主席R.S.费杰尔逊(Feigelson)和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沈元穰等在参观物质结构研究所之后,都十分赞赏卢嘉锡为该所制订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指导思想。
荣誉
1988年,他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届中央主席,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继续担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在此之前,他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共福建省委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三届名誉主席。他曾被评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卢嘉锡是一位在国际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获得过一系列国际荣誉和学衔:1984年被选为欧洲文理学院外域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该院理事会理事;1987年荣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同年接受英国伦敦市立大学授予的理学名誉博士学位;1988年10月被任命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卢嘉锡,潘克祯,杨文火等.S4N3Cl的晶体结构.福州大学学报,1964(1):55~67.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固氮小组(卢嘉锡执笔).固氮酶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的初步模型—兼论双氮分子络合活化的结构条件.科学通报,1975,20(12):540~557.
卢嘉锡.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中国化学会1978年年会学术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5~60.
曹怀贞,刘春万,卢嘉锡.二铁氧还盐和四铁氧还盐的电子结构.化学学报,1986,44(12):1197~1203.
黄健全,卢绍芳,卢嘉锡等.Mo3S4[S2P(OCH2CH3)2]4(OH2)反应性能研究及[Mo3(u—s)3]“类芳香”结构的设想.结构化学,1987,6(4):219~233.
卢嘉锡,庄伯涛.过渡金属类立方烷簇合物合成中的“活性元件组装”设想.结构化学.1989,8(4):233~248.
卢嘉锡.初论某些[Mo3S4]4+簇合物中[Mo3S3]非平面簇环的类芳香性本质.结构化学,1989,8(5):327~339.
吴新涛,卢嘉锡.“元件组装”设想用于合理合成过渡金属原子簇时硫原子的作用.结构化学,1989,8(5):399~407.
黄锦顺,王银桂,卢嘉锡等.碎片法合成金属原子簇—Isolobal Analogy的应用和推广.化学学报,1990,48(4):343~348.
陈志达,李隽,卢嘉锡等.平面单环多烯烃的定域化分子轨道研究——定域化分子轨道分析作为芳香性本质研究方法论的初步探讨.自然科学进展,1990,试刊(2):133~142.
3.关于“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
1986年,在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钼簇合物结构化学研究的兼职研究人员黄健全,通过类比了某些[MO3S4]4+簇合物和苯在置换、加成、氧化三类反应形式上的相似性,提出了“类苯芳香性”的概念。卢嘉锡认为这是一个有希望的苗头,即组织研究力量,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和实验研究,从理论上深化和完善了这一概念。并指出在[Mo3S4]4+簇合物中的[Mo3S3]非平面折叠六元环具有类芳香性。从而把有机化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传统概念之一——芳香性,引伸到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中来,在这之前,芳香性概念还只局限于苯和某些有机平面环状化合物,卢嘉锡等人把芳香性概念推广到[Mo3S4]4+簇合物的[Mo3S3]非平面折叠六元环,从而把平面芳香性扩展到立体芳香性,同时揭示了[Mo3S4]4+簇合物中[Mo3S3]非平面折叠簇环的(d—P-d)三中心键双电子π键共轭系的成键特性,建立了六元簇环芳香性和三中心键模型。
“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从理性上系统地认识了某些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的特殊反应性能和物理性质,将有利于新型簇合物的合成进入分子设计的新阶段。
由于卢嘉锡在原子簇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曾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
卢嘉锡是一位较早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的科学家,他应用了A.M.布特列罗夫(Бут Λеров)结构理论的思想于非线性光学材料中构效关系的研究,对阴离子基团理论的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促进了一系列新型晶体材料的发现。
早在1861年,俄国著名化学家布特列罗夫就提出了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具体性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科学预见,指出了一个物质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的全部性能;反过来,它的全部性能也一定能确定其化学结构。卢嘉锡认为:在近代发展出来的整系列测定物质各层次微观结构的物理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能进一步把布氏理论推进到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新阶段,甚至能把它发展到某些部分微观结构与对这些部分结构的变化特别敏感的一些宏观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更新阶段。卢嘉锡正是在这方面发挥出他的创新性,他认为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有可能选择那些对某部分结构特征特别敏感的某类型宏观性能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而发展出这类性能对材料中相应部分结构所要求的“结构判据”,乃至发展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自60年代以来,他在具体组织和指导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中,十分重视发挥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基础研究的支撑与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培养理论研究人才。
1965年,卢嘉锡支持陈创天初步总结出来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性能(特别是二倍频和高倍频性能、电光调制性能)是“结构敏感”性能的观点,并支持他选择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基团理论及其结构判据的理论研究课题。这项理论研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哪一种阴离子基团最有利产生大的倍频效应。通过多方面的实验探索和理论分析,物质结构研究所较快地确定了硼酸盐系的(B3O6)3-基团这一主攻方向,并先后于1984和1987年发现和研制成功偏硼酸钡(简称BBO)和三硼酸锂(简称LBO)等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此外,在卢嘉锡倡导的“五重双结合”和“结构敏感”观点指导下,该所研制成功了几个系列的新型晶体材料,其中包括研制出国际上公认为生长“极其困难”的大尺寸自激活激光晶体硼酸钕铝(简称NAB)和在绿光输出方面领先于国际的自倍频激光晶体四硼酸铝钇钕(简称NYAB)。
美国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科学界在比较了“新中国发现BBO晶体的研究小组和美国的研究情况”之后,一些权威专家曾“为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方面的大部分新思想不是发源于美国”而感到担忧。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印度科学院院长C.N.R.拉奥(Rao)、美国晶体生长协会主席R.S.费杰尔逊(Feigelson)和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沈元穰等在参观物质结构研究所之后,都十分赞赏卢嘉锡为该所制订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指导思想。
荣誉
1988年,他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届中央主席,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继续担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在此之前,他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共福建省委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三届名誉主席。他曾被评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卢嘉锡是一位在国际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获得过一系列国际荣誉和学衔:1984年被选为欧洲文理学院外域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该院理事会理事;1987年荣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同年接受英国伦敦市立大学授予的理学名誉博士学位;1988年10月被任命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个人论著】
卢嘉锡,潘克祯,杨文火等.S4N3Cl的晶体结构.福州大学学报,1964(1):55~67.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固氮小组(卢嘉锡执笔).固氮酶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的初步模型—兼论双氮分子络合活化的结构条件.科学通报,1975,20(12):540~557.
卢嘉锡.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中国化学会1978年年会学术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5~60.
曹怀贞,刘春万,卢嘉锡.二铁氧还盐和四铁氧还盐的电子结构.化学学报,1986,44(12):1197~1203.
黄健全,卢绍芳,卢嘉锡等.Mo3S4[S2P(OCH2CH3)2]4(OH2)反应性能研究及[Mo3(u—s)3]“类芳香”结构的设想.结构化学,1987,6(4):219~233.
卢嘉锡,庄伯涛.过渡金属类立方烷簇合物合成中的“活性元件组装”设想.结构化学.1989,8(4):233~248.
卢嘉锡.初论某些[Mo3S4]4+簇合物中[Mo3S3]非平面簇环的类芳香性本质.结构化学,1989,8(5):327~339.
吴新涛,卢嘉锡.“元件组装”设想用于合理合成过渡金属原子簇时硫原子的作用.结构化学,1989,8(5):399~407.
黄锦顺,王银桂,卢嘉锡等.碎片法合成金属原子簇—Isolobal Analogy的应用和推广.化学学报,1990,48(4):343~348.
陈志达,李隽,卢嘉锡等.平面单环多烯烃的定域化分子轨道研究——定域化分子轨道分析作为芳香性本质研究方法论的初步探讨.自然科学进展,1990,试刊(2):1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