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纲
科研力量。十几年来,该课题组的同志们在柳大纲先生亲自领导下,开展了光电子能谱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大分子和络合物结构的ESCA研究、材料表面和深度的ESCA分析,以及光电子能谱学的基础和实验方法研究等几个领域,均取得突出进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一些新发现和新见解亦属国际水平。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两本,在国内外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的“有关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光电子能谱研究”,获1981年卫生部二等奖;“光电子能谱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柳大纲积极支持下,化学研究所于70年代末又创建了分子反应动力学与动态学的研究。现在已发展成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应用科学方面,柳大纲亲自开创并建立的腐植酸研究组。这个研究组在柳大纲的关怀和指导下,系统地开展了腐植酸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功能的深入研究。在用色谱法分离腐植酸这类结构十分复杂的物质,以及对复杂的羟基、羧基进行结构分析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国内是独一的,并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会议上也多次获得好评。将腐植酸应用于石油钻进泥浆处理、水泥固化促进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研究,也取得重要成就,并做了广泛推广,对农业增产起到一定作用。
柳大纲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不断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承担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科研任务方面,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1949年以前,柳大纲发表论文近20篇。新中国成立后,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均系国家任务,由于保密限制而未公开发表。他从不在以所长身份直接指导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上署名。
柳大纲在他从事科研和科学组织领导工作的近60年中,以其渊博的学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为我国的化学发展与应用,为我国盐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他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富有远见卓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十分重视应用研究,但不忽视基础理论工作,认为两者并重,才不致将科学发展导入歧途。
柳大纲为人公正、厚道,心怀坦荡,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工作中,他平易近人,学风民主,无门户之见。对求教或与之论学者,无论长幼均一视同仁,热情探讨,耐心指点。与其他单位合作,素以全局为重。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要求严格,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青年化学家。他正是以其高尚的道德风貌和赤诚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化学研究所广大员工的爱戴,受到化学界同行们的敬重。
柳大纲简历
1904年2月8日 出生于今江苏省仪征市。
1920—1924年 在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部学习。
1924—1925年 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25—1927年 任东南大学物理系助教。
1927年 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
1928—1929年 任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编译员。
1929—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6—1948年 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获博士学位。
1949—1954年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4—1956年 参加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
1955—1991年 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57—1963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队长。
1963—1991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73—1986年 任《化学通报》主编。
1978—1990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9月14日 病逝于北京。
在柳大纲积极支持下,化学研究所于70年代末又创建了分子反应动力学与动态学的研究。现在已发展成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应用科学方面,柳大纲亲自开创并建立的腐植酸研究组。这个研究组在柳大纲的关怀和指导下,系统地开展了腐植酸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功能的深入研究。在用色谱法分离腐植酸这类结构十分复杂的物质,以及对复杂的羟基、羧基进行结构分析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国内是独一的,并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会议上也多次获得好评。将腐植酸应用于石油钻进泥浆处理、水泥固化促进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研究,也取得重要成就,并做了广泛推广,对农业增产起到一定作用。
柳大纲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不断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承担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科研任务方面,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1949年以前,柳大纲发表论文近20篇。新中国成立后,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均系国家任务,由于保密限制而未公开发表。他从不在以所长身份直接指导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上署名。
柳大纲在他从事科研和科学组织领导工作的近60年中,以其渊博的学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为我国的化学发展与应用,为我国盐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他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富有远见卓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十分重视应用研究,但不忽视基础理论工作,认为两者并重,才不致将科学发展导入歧途。
柳大纲为人公正、厚道,心怀坦荡,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工作中,他平易近人,学风民主,无门户之见。对求教或与之论学者,无论长幼均一视同仁,热情探讨,耐心指点。与其他单位合作,素以全局为重。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要求严格,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青年化学家。他正是以其高尚的道德风貌和赤诚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化学研究所广大员工的爱戴,受到化学界同行们的敬重。
柳大纲简历
1904年2月8日 出生于今江苏省仪征市。
1920—1924年 在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部学习。
1924—1925年 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25—1927年 任东南大学物理系助教。
1927年 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
1928—1929年 任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编译员。
1929—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6—1948年 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获博士学位。
1949—1954年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4—1956年 参加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
1955—1991年 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57—1963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队长。
1963—1991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73—1986年 任《化学通报》主编。
1978—1990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9月14日 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