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摘要: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1]下属的天文研究机构,包括徐家汇和佘山两部分。以天文地球动力学、星系宇宙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它的前身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观象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观象台。全台现有职工人数213人,其中科技人员14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包括正研级高级工程师)2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8人,中级科技人员36人。现有在学博士生34人,在学硕士生75人;博士后7人,外国高级访问学者3人。
  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和银河系、星系天体物理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拥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项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是世界上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的7个台站之一。主要设备有:25米射电望远镜,1.56米光学望远镜,60厘米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Reque8100GPS接收机和氢原子钟等。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上海天文台为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上海天文台是首批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单位之一。已进入创新工程的项目有“空间飞行器精密定轨及其应用”、“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及应用研究”、“地球自转变化”、“星团和银河系结构”、“活动星系核的VLBI研究”、“射电天体测量与天球参考系”、“宇宙学”等七个研究团组以及VLBI技术实验室和VLBI观测基地。上海天文台的科学目标是:应用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监测和综合研究地球整体运动和各圈层变化的相互作用、探索有关重要的自然灾害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和深化星团、银河系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活动星系核致密结构的观测研究,星系动力学数值模拟以及星系形成、演化和宇宙学研究;以及VLBI技术研究、氢原子频标和时频技术研究、天文望远镜及光学技术研究等。
  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主体由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天体物理研究室、VLBI研究室和计算信息中心等部门构成。它是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佘山观测基地、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VLBI分部所在地,国际合作项目“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APSG)中央局和中国科学院天文地球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所在地,是中德马普伙伴小组-宇宙学研究小组承担单位,是上海市天文学会的挂靠单位。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为促进培养与选拔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吸引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经中科院批准,与德国马普科学技术促进会共同组建了“马普天文青年伙伴小组”,由国外引进杰出青年人才组建“宇宙学”研究团组。该小组已于2000年6月正式启动,并取得了院百人计划的支持。
  上海天文台注重园区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目前已拥有23层的科研大楼,配有中央空调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网上天文资源服务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和健身房,还配有研究生客座公寓和高级访问学者公寓等,环境优美,已成为该地区的软件基地之一。
  由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主办的科普网站“上海网上天文台”已开通,以网络媒介
  普及天文知识,满足广大青少年对天文知识的渴求,加强唯物主义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增进人们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天文地球动力学
  利用现代空间技术,发挥上海天文台同时拥有VLBI、SLR、GPS等多种现代空间测量技术的优势,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监测地球整体与各圈层物质运动,建立并维持高精度天文参考系,利用学科交叉优势,综合研究地球和其它行星的动力学特性及动力学演化过程。建立观测基地和资料分析研究中心,开展独立自主的地球自转参数测定,建立和维持地球和天球参考系,开拓和发展有关观测技术(如:VLBI、SLR、GPS、Galileo 、InSAR、地面光学等),在深空探测、近地小天体(人造卫星和空间碎片)监测、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工作。深化地球自转变化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的关系与机理研究,开展行星流体与磁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大规模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为我国将来开展行星际探测提供科学目标。开展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天文现象与天文方法的研究,为国家减灾防灾提供信息。
  星系宇宙学
  开展了星团和星系的结构及演化,活动星系核,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数值模拟和宇宙学等研究。参与国内外巡天和大型天文观测项目,进一步加强了与斯隆数字巡天(SDSS/SEGUE)计划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的星系和银河系结构巡天观测。开展数值宇宙学研究,构建高精度的星系形成和宇宙结构形成的理论模型,研究和预言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星系观测方面的特性。进行星团动力学和银河系结构的研究。利用VLBI相位参考观测高精度地确定银河系旋臂的结构和运动特征。对活动星系核(AGN)及其它致密天体的多波段VLBI观测研究。探索AGN的中央黑洞、吸积盘以及射电喷流性质。开展对银河系中心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毫米波VLBI观测及理论研究,研究超大质量黑洞候选者SgrA*的致密结构,探索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
  VLBI技术研究
  上海天文台开展VLBI技术的相关研究30多年,建有VLBI实验室和VLBI观测基地,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国际上同发达国家一起,共同发展VLBI新技术和研制VLBI设备,如:制冷双偏振接收机,VLBI记录终端,数字基带转发器(DBBC),实时VLBI技术和VLBI数据相关处理机等;共同参加国际VLBI网的天文观测研究,上海VLBI站是欧洲VLBI网(EVN)和国际测地/天体测量学VLBI服务(IVS)的正式成员,每年参加国际VLBI联测;在国际VLBI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该领域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在课题研究方面,开展天体物理、测地和天体测量的前沿课题研究,同时创新地把VLBI技术应用对人造卫星的精密定轨,特别是将利用我国VLBI网参与对嫦娥一号卫星的精密测轨,同时可以应用到对国家未来深空探测。
  天文技术
  从70年代开始从事研究氢原子时频,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了氢原子钟,目前是国内唯一具有氢原子钟产品地生产单位。上海天文台已生产了50多台氢钟,并投入使用,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战略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进一步提高氢钟的可靠性,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认真分析和研究,发现并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使我台生产氢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同时研究氢原子钟的小型化,开展了星载氢钟的预研究。
  开展光干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短基线小口径望远镜的综合孔径光干涉技术,作为发展大型天文光干涉仪的前期研究。利用光干涉技术,实现对近地目标的精确跟踪与成像识别。研究把该技术由地面拓展到空间的可能性。促进高分辨率条件下的天体物理研究。
  亚太地区天文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
  APSG是叶叔华院士倡导并组织的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其主要目标是联合亚太地区有关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49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