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大楼
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定位在围绕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及其人与自然协调并存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有害动物控制、资源动物可持续利用、动物疾病预警与防控、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动物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历史沿革
动物研究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贡献卓著。动物研究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解放后,接收了原徐家汇博物馆(创建于1860年,1930年后改称震旦大学博物院)和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创建于1929年)的部分资料、标本和设备,于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和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二者分别发展为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1962年两所合并成为现在的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曾产生过12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动物研究所曾在国家自然资源调查、保护区设立、反细菌战、虫鼠害防治、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殖避孕等领域做出过重要历史贡献。
重点研究领域
动物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
紧密围绕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进化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从形态及分子学方面,开展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分类、系统发育、生物地理、进化、物种形成以及极端环境与重大地质事件影响下的物种进化规律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安全和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和战略咨询,并应用分类学知识为公众教育服务,宣传和普及动物学的基础知识。
农业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
紧密围绕有害生物种群暴发、扩散及其进化与适应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从生态学、行为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多方位、多角度出发,阐明种群增长与调节的生态生物学机制,揭示有害生物暴发成灾的机制,提出无公害可持续控制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服务于国家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
动物生态及保护生物学
围绕珍稀濒危动物就地和迁地保护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珍稀濒危动物繁殖行为学与生态遗传学研究;探讨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生态学机制及保护对策;阐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珍稀濒危动物生存力的影响;开展濒危物种种群生存力分析及物种受胁状况评估与优先保护等级研究;提出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措施、方案和技术,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履行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和CITES国际公约服务。
生殖发育生物学
围绕生殖及发育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探讨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机制,寻找、鉴定或注释新基因,以及揭示新的功能和代谢途径等;从基因表达、蛋白质谱分析、转录调控等方面开展对细胞分化与去分化的机理研究,为干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的应用奠定基础;开展对农业动物(尤其是家畜)的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改进克隆和转基因技术,使之能应用于农业动物品种改良和转基因药物生产。
细胞膜生物学
从细胞膜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深入分析生物膜蛋白在细胞凋亡、干细胞维持和分化,细胞衰老调节中的作用;开展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克隆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相关基因;开展癌细胞增殖、干细胞分化、细胞凋亡中信号调控的整合研究;分析跨膜信号转导在免疫中的调节机制;研究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调节信号通路;研究端粒、线粒体和自由基与细胞凋亡、衰老的关系;开发和研究新一代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野生动物疾病预警与防控
围绕病原体与动物宿主、家畜之间协同进化及生态疫源性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加强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关键动物宿主种群暴发与疾病流行规律;病原体通过食物网、生态链到人群及家畜的传播途径;研究切断传播链条的措施和办法;研究预测和控制宿主种群数量的措施和办法;为重大动物疾病预警与防范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重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8年动物研究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项,总经费1900万元。其中,面上项目24项,经费750万元;重点项目4项,经费73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经费400万元;专项项目1项,经费20万元。
科技部项目
2008年动物研究所共争取到科技部项目11项,总经费3350万元,包括:973课题2项,经费405万元、863课题1项,经费94万元、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经费1020万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经费1831万元。
中国科学院项目
2008年动物研究所争取到中科院项目8项,其中主持重要方向项目1项、战略生物资源专项4项、院长基金1项,院其他任务2项,合同经费总计951万元。
2003年,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使用航空红外遥感技术和GPS项圈对滇金丝猴自然种群开展研究工作。
2003年,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大足鼠耳蝠为食鱼蝙蝠,这是在亚洲首次发现会抓鱼的蝙蝠。
1999年,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辽宁长海县发现黑脸琵鹭繁殖,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黑脸琵鹭繁殖记录。
人才队伍
目前动物研究所在编人员354人,其中院士3人,973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7人(含按百人计划管理的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院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院级优秀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5人。
人才培养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动物研究所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获准开展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资格授予工作;1988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获准为博士生导师自行评定单位;1997年后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03-18 ]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