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税务学院
学校简介
学校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训练班;1950年9月成立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学校主楼
这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1958年9月组建吉林财贸学院,这是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是国家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税务本科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东北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划归吉林省人民政府。2010年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曾先后在佳木斯市、哈尔滨市、沈阳市等地办学,1950年7月迁入长春市,现校址为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29个;是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学校现有17个学院、教学部,31个本科专业。有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007年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员工10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9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7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3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2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2人,其中教授120人。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经济学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税务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统计教师,吉林省新世纪高校首席教授、主讲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
学生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47人,硕士研究生1004人,外国留学生24人。六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九万名优秀专门人才,其中有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等学界精英;有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2位副行长、财政部副部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吉林省人民政府2位副省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等高级管理人才;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光大集团副总裁、合生创展集团总裁、海尔集团副总裁等创业先锋;全国国税系统副司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40%左右是我校校友。目前,在校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有30多个学生集体、300多名学生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优秀团干部”、“全国三好学生”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20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中获奖。2006年学校被遴选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家公务员的超过10%,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在10%左右,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的就业率始终是100%。据凤凰网测评,我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在全国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6位,在东北地区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位。
学术科研
学校现有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近300项;出版学术专著等13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3项。六十多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内率先编著出版了《统计学通论》、《数理统计学》、《中国旅游经济学》、《工商行政管理学》、《中国个体经济管理学》、《金融审计》、《对外贸易统计》、《保险统计概论》、《税法学》等著作或教材。学校举办的《当代经济研究》、《税务与经济》两个学术期刊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当代经济研究》在全国146种经济学理论专业期刊中排名进入十强,《税务与经济》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连续七次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
对外交流
学校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9个国家的3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学者互访、留学生互派等。1999年学校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办学,现已有毕业生2000多人,在校学生近2000人,与韩国江南大学、日本帝京大学2+2合作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学校发展
学校2004年6月开始建设净月新校区,2005年8月实现了举校搬迁。新校区占地108万多平方米,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筑35万多平方米。二期工程已经开始!正在蓬勃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恪守弘扬真理,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办学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根本、质量为生命、教学为中心、创新为灵魂的教育观念;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