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成立于1959年,隶属于国家测绘局。1984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198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确定为全额预算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1995年由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重点社会公益性科研院所。具有甲级测绘资格。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测绘科研机构,下设现代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研究所、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工程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国家测绘科技信息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以及激光人卫观测站、国家遥感中心资料部、国家遥感中心信息与技术服务基地、国家测绘局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国家测绘局遥感数据处理中心、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等研究和技术服务部门。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挂靠于此。中国四维测绘技术北京公司是其所属高科技企业。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拥有一支近300人的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研究员28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0人。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与美国、德国、芬兰等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与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国际制图协会等学术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四十年多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积极为国土资源、人口、能源、交通、通信、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环境监测、海洋测绘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测绘保障和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300多项国家和部门的重点科研项目。其中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专利、9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94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的获得极大地丰富了测绘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基础测绘技术的进步,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大地测量研究领域,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紧密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致力于大地测量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的开发。在区域性高精度卫星定轨和定位技术、卫星测高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正逐步形成一个以空间技术为主,从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管理到数据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大地测量综合服务体系。
在对我国天文大地网多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解算一组含有15万个未知数,总数达30万个的矛盾方程组,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建立了中国1980年大地坐标系,比著名的北美大地网平差早了4年,从而确立了我国平面控制基准。
通过全国卫星多普勒网的布测和短弧平差计算,精确测定了我国大地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满足了我国航天和国防部门对地心坐标的迫切需求,大大拓宽了天文大地网在军事、航天和地球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应用。)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曾两次承担了珠峰高程测量的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计算工作,通过严密归算,获得了精度可靠的结果,并向世界正式公布了珠峰高程为8844.43米,该结果为世界各国公认并沿用今。珠峰高程的测量和发布,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研究和建立了国家1957重力基准和1985重力基准,并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重力测量的起始基准,对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科学研究、空间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精化我国的大地水准面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房山建立的卫星观测站采用第三代激光测距系统,单次测距精度达2-3厘米,是全国四个卫星激光观测站之一,已并入国际SLR联测系统。它的观测成果可用于卫星精密定轨、板块运动监测、区域性地壳变化、地球自转、重力场模型的精化等方面,对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观测积累的大量数据,对我国大地测量、空间科学、天文学、地球动力学、军事科学和地震预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九五"期间,先后参与建立了由28个点组成的GPS A级网和756个点组成的GPS B级网,构成了全国高精度GPS空间网。并以此为基础,精化全国范围的大地水准面,改善我国的三维地心坐标框架,检测和加强全国天文大地网。
为满足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运业的发展以及海洋权属划界的需要,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利用GPS广域差分和卫星测高技术,将我国陆地基准延伸到了海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绝对精度优于0.2米的我国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体系和陆海统一的高程基准。
通过利用高精度GPS技术建立我国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研究海平面变化,利用重复水准资料研究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采用新的技术和处理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陆地与海平面垂直运动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东部第一张地壳垂直运动等值线图,为研究地壳垂直运动规律及特点提供了新途径。
利用差分GPS的高精度和车辆的机动性对道路进行测量,在电子地图上直接测量和更新道路要素,不仅快速高效,而且,除了能测定线路外,通过属性记录器软件,还可获得道路附属设施如桥梁、道口、加油站等的点位坐标,从而获得完整的道路信息。利用此方法进行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骨干交通层数据的获取。该方法还可用于测定其它线状地理要素如河流、铁路等。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测绘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七十至八十年代,通过引进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遥感和计算机处理等新技术,完成了数控测图仪、数控正射投影仪、HCT-2型精密立体测图仪、HCZ-1S型自动记录立体坐标量测仪、DYC-6070型大幅面彩色合成仪等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紧跟国际测绘科学技术的前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后开发了DEPNET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完成了数字图像边缘提取方法的研究,完成的地物频谱信息获取原理的研究填补了我国纹理分析理论的空白。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MAPED地图数据编辑工作站、知识辅助多光谱图像分类技术、MARSS-1微型遥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以及从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实现,为彻底改变传统的测绘生产工艺和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测绘科研机构,下设现代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研究所、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工程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国家测绘科技信息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以及激光人卫观测站、国家遥感中心资料部、国家遥感中心信息与技术服务基地、国家测绘局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国家测绘局遥感数据处理中心、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等研究和技术服务部门。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挂靠于此。中国四维测绘技术北京公司是其所属高科技企业。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拥有一支近300人的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研究员28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0人。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与美国、德国、芬兰等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与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国际制图协会等学术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四十年多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积极为国土资源、人口、能源、交通、通信、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环境监测、海洋测绘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测绘保障和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300多项国家和部门的重点科研项目。其中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专利、9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94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的获得极大地丰富了测绘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基础测绘技术的进步,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大地测量研究领域,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紧密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致力于大地测量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的开发。在区域性高精度卫星定轨和定位技术、卫星测高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正逐步形成一个以空间技术为主,从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管理到数据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大地测量综合服务体系。
在对我国天文大地网多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解算一组含有15万个未知数,总数达30万个的矛盾方程组,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建立了中国1980年大地坐标系,比著名的北美大地网平差早了4年,从而确立了我国平面控制基准。
通过全国卫星多普勒网的布测和短弧平差计算,精确测定了我国大地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满足了我国航天和国防部门对地心坐标的迫切需求,大大拓宽了天文大地网在军事、航天和地球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应用。)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曾两次承担了珠峰高程测量的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计算工作,通过严密归算,获得了精度可靠的结果,并向世界正式公布了珠峰高程为8844.43米,该结果为世界各国公认并沿用今。珠峰高程的测量和发布,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研究和建立了国家1957重力基准和1985重力基准,并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重力测量的起始基准,对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科学研究、空间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精化我国的大地水准面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房山建立的卫星观测站采用第三代激光测距系统,单次测距精度达2-3厘米,是全国四个卫星激光观测站之一,已并入国际SLR联测系统。它的观测成果可用于卫星精密定轨、板块运动监测、区域性地壳变化、地球自转、重力场模型的精化等方面,对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观测积累的大量数据,对我国大地测量、空间科学、天文学、地球动力学、军事科学和地震预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九五"期间,先后参与建立了由28个点组成的GPS A级网和756个点组成的GPS B级网,构成了全国高精度GPS空间网。并以此为基础,精化全国范围的大地水准面,改善我国的三维地心坐标框架,检测和加强全国天文大地网。
为满足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运业的发展以及海洋权属划界的需要,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利用GPS广域差分和卫星测高技术,将我国陆地基准延伸到了海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绝对精度优于0.2米的我国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体系和陆海统一的高程基准。
通过利用高精度GPS技术建立我国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研究海平面变化,利用重复水准资料研究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采用新的技术和处理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陆地与海平面垂直运动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东部第一张地壳垂直运动等值线图,为研究地壳垂直运动规律及特点提供了新途径。
利用差分GPS的高精度和车辆的机动性对道路进行测量,在电子地图上直接测量和更新道路要素,不仅快速高效,而且,除了能测定线路外,通过属性记录器软件,还可获得道路附属设施如桥梁、道口、加油站等的点位坐标,从而获得完整的道路信息。利用此方法进行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骨干交通层数据的获取。该方法还可用于测定其它线状地理要素如河流、铁路等。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测绘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七十至八十年代,通过引进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遥感和计算机处理等新技术,完成了数控测图仪、数控正射投影仪、HCT-2型精密立体测图仪、HCZ-1S型自动记录立体坐标量测仪、DYC-6070型大幅面彩色合成仪等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紧跟国际测绘科学技术的前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后开发了DEPNET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完成了数字图像边缘提取方法的研究,完成的地物频谱信息获取原理的研究填补了我国纹理分析理论的空白。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MAPED地图数据编辑工作站、知识辅助多光谱图像分类技术、MARSS-1微型遥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以及从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实现,为彻底改变传统的测绘生产工艺和
上一篇: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03-17 ]
下一篇:河北省化学工业研究院[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