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物研究、环境微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研究和农业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等五个方面。经过六年创新试点工程的实施,生物所全面完成知识创新试点目标,2005年通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的全面评估,于次年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按照创新三期目标,生物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紧紧围绕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现代工业与农业生物技术等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工作,成立了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生态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围绕生物资源的发掘、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性
科研机构。 十年来,生物所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 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及重要方向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地方委托任务58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9项,申请专利144件,授权70件, 出版专著75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
科研成果不断涌出,不仅推动了生物所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促进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回首十年,硕果累累值得自豪;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道远。本书为您呈现出成都生物所灿烂的昨天,更祝愿生物所人扬起风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目录:
| 中国薯蓣甾体药源植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
|
| 黄精等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 |
|
| 创新药物先导物的发现与结构活性优化 |
|
| 中(藏)药材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
|
| 手性有机小分子 催化不对称合成 |
|
| 岷江上游大沟小流域生态恢复重建 |
|
|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与示范 |
|
| 人类活动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水资源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
|
|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 |
|
| 关键生态区域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
| 《四川植物志》的编写 |
|
| 树木生态生理学研究 |
|
| 若尔盖高寒湿地研究 |
|
| 西部高寒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 |
|
| 生态规划与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
|
| 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
|
|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系统发育、动物地理学研究 |
|
| 两栖爬行动物听觉神经生理学研究 |
|
| 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其在炼油与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
|
| 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
|
| 广东博罗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示范工程 |
|
| 有毒有害有机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技术 |
|
| 有机磷等农药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 |
|
| 高效复合功能菌剂研制与开发 |
|
| 油田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
|
| 高效环保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
|
| 真菌发酵生产天然脱落酸 |
|
| 新型生物农药——宁南霉素 |
|
| 生物转化法生产L-苯丙氨酸新技术 |
|
| 酶法转化五倍子单宁酸生产没食子酸新工艺 |
|
| 生物能源研究 |
|
| 微生态制剂光生素的研制及应用 |
|
| 苎麻酶——化学法脱胶新工艺 |
|
| 酶法降解魔芋制备葡甘露低聚糖 |
|
| 川育号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选育 |
|
| 重穗型杂交水稻超高产新组合Ⅱ优746的选育及应用 |
|
| 小麦近缘植物易变山羊草抗禾谷类根线虫特性及其抗性基因转移研究 |
|
| 水稻同源四倍体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新体系研究 |
|
| 小麦新种质创制研究 |
|
| 水稻新材料、新品种研究 |
|
| 大麦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研究 |
|
| 珍稀道地植物药材的研究 |
|
| 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
|
| 优质抗逆黑麦草新品种选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