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基本介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管理,1995年经国家批准确定现所名。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列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参与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
  水土保持研究所以黄土高原为重点,面向全国,针对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配套技术和实体样板;形成了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学科,以土壤学、生态学和农业工程学有关领域为支撑的总体学科框架;确立了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方面的中心地位,发挥了在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全所现有职工22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正高级职称50人。拥有土壤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研究生130余人。
  水土保持研究所以“团结、敬业、求实、创新”为所风,凝练出以“朴实厚重,无私奉献”为内涵的“黄土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筹建于1954年7月,正式成立于1956年2月,初期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方向任务是“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问题为中心,配合农业部门的研究力量,进行调查及总结群众经验,开展生物、农、林、牧、水等基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为解决黄土区水土保持及增加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所名改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务调整为“以生物、土壤为重点,结合水土保持进行研究”。
  1964年7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务为“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为中心任务,主要研究解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农、林、牧、田间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土地合理利用及农业增产等有关问题,同时根据西北地区农业生产选举法土保持的需要和原有工作基础,继续开展植物分类、土壤地理、土壤胶体化学和作物远缘杂交等工作”。
  1979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方向任务为“面向黄土高原,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任务,开展水土流失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途径、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评价的合理利用、植被恢复的理论与技术、旱作农业增产体系和依据等方面的研究,为黄土高原农林牧综合发展和根治黄河服务。”
  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方向任务“仍以黄土高原区域为重点,以水土保持任务为中心,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速农林牧综合发展和黄河治理服务。同时考虑到我国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可适当兼顾其他地区的水土保持科研任务”。
  199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知识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
  1999年与杨凌其它6个科研教学单位共同组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

  水土保持研究所共有5大研究领域,16个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研究
  土壤侵蚀实验技术:
  以核素示踪技术在侵蚀过程、坡面及小流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定量研究为主要内容,建立并发展核素、元素示踪、人工降雨模拟实验的科学方法,为揭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率定、验证提供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实验侵蚀学科领域。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与预报:
  开展植被提高土壤抗侵蚀有效性研究;降雨径流对侵蚀链动力过程研究,高含沙水流沟网侵蚀输沙过程机制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预报模型。
  土壤侵蚀环境:
  主要研究现代侵蚀环境状况特征,侵蚀环境演变及其动力机制,人类活动对侵蚀环境的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对侵蚀环境的修复,以及侵蚀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
  水土流失过程计算机模拟:
  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和土壤侵蚀过程研究的深化,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手段完成模拟实验难以控制的条件和过程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将土壤侵蚀过程研究的分散成果有机结合,进行沟道发育、沟网扩展、泥沙输移等土壤侵蚀过程的动态模拟; 引进“3S”技术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为土壤侵蚀过程和预报模型研究提供数字信息平台和成果的可视化出口。
  旱地农业研究:
  坡面生态系统水分溶质运移机理及调控:
  以SVAT为核心,通过实地研究建立坡面水分、溶质迁移动力学模型参数体系;分析降雨—入渗—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养分流失的过程,确定水土流失的临界条件,以建立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过程的模拟模型;研究降水—土壤水—植物水—光合—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建立植物水分—养分—生产力模式;研究降雨最大可能就地入渗转化的途径,坡面土壤水库功能及其植被承载力,坡面生态环境恢复与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调控途径。
  植物整体抗旱性研究:
  瞄准植物抗旱生理的前沿领域,研究植物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器官对干旱的敏感性以及水分变动条件下产生适应—伤害—修复—补偿的级联效应生理生化机理及其与整体抗旱能力和产量构成的关系。重点研究不同基因型植物根系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基础及其可遗传性,对植物抗旱、节水遗传潜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出评价;以植物根冠之间的ABA逆境信号传递为基础,研究水分亏缺条件下ABA对水分传导、气孔反应以及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9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