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高等院校

中山大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小礼堂
  小礼堂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孙中山纪念铜像
  孙中山纪念铜像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惺亭
  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加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
  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县人)、秋瑾(女,浙江山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马丁堂
  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中大北门广场
  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后因城市的发展和新港路的开通,南校门逐渐成为主校门。但近年来,南校门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北校门得以成为主校门,使校园更富魅力。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中山大学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
  "远远的地方/珍藏那笑脸/已很多年……"这是选自中山大学推出的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中的一句歌词。
  《毕业谣》总共收录了16首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其中如《珍藏那张笑脸》、《寻找Natrual感觉》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情感的生动写照。整张专辑从词曲、演唱到后期制作都是由在校或刚走出校门不久的中大学子们自主完成的。正如这张CD的包装扉页上写的:"这种成长的声音纯真而又坦然,自然流淌着年轻清澈的眼泪和欢笑,映射着金色阳光的探索和思考。这种声音是歌唱的,飘动着他们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许。"
  中大精神
  民主、务实、爱校
  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它沉积着某个区域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高校的发展可视为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中山大学地处岭南,与我国其他的重点大学相比,它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中大精神是潜在的、无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共有的品格和气质表现出来的。从中大教师及校友们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爱校的情结。中大的民主精神体现在学术研究上的包容性、创造性,教师教学上的自主性及学生学习上的选择性。在中大的历史上,学阀学霸作风鲜见,对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行政干预也不多。另外,从中大校友浓得化不开的爱校情结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结着一种团结的精神,一种由对学校深厚的爱而形成的内聚力。中山大学属于每一个中大人,包括历史上的中大人或未来的中大人。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1980年,于台湾省高雄市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某些场合简称为中山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山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曾在全国建立五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前身为孙中山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7月17日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经改组,成立中山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其前身为1926年12月28日,由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
共9页 您在第8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396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