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黄现璠、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历任校长及党委书记 邹鲁于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校长,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戴季陶于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经亨颐于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为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
朱家骅于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于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61年12月起任广东省副省长)。
张云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金曾澄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王星拱于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陈可忠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冯乃超于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分党委党组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学分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
李嘉人于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时为广东省副省长),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
黄焕秋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岳生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张幼峰于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曾汉民于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黄水生于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许学强于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王珣章于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延保于1998年11月至2006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郑德涛于2006年1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黄达人于1999年8月至今任中山大学校长。
中大8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传统中,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80年风风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已任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中山大学 "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对中大"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中山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中大的办学宗旨中,始终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传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文,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陈先生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坚持学术研究中"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并在国外建立大学海外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精英教育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欢迎。一批海外学者到中大任教,加强了传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中大珠海校区的建成也体现了学校"开放性"的办学传统,珠海校区已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成为办成高水平国际著名大学的新起点。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人才培养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黄现璠、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历任校长及党委书记 邹鲁于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校长,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戴季陶于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经亨颐于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为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
朱家骅于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于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61年12月起任广东省副省长)。
张云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金曾澄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王星拱于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陈可忠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冯乃超于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分党委党组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学分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
李嘉人于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时为广东省副省长),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
黄焕秋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岳生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张幼峰于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曾汉民于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黄水生于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许学强于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王珣章于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延保于1998年11月至2006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郑德涛于2006年1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黄达人于1999年8月至今任中山大学校长。
教学科研
中大8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传统中,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80年风风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已任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中山大学 "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对中大"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中山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中大的办学宗旨中,始终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传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文,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陈先生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坚持学术研究中"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并在国外建立大学海外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精英教育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欢迎。一批海外学者到中大任教,加强了传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中大珠海校区的建成也体现了学校"开放性"的办学传统,珠海校区已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成为办成高水平国际著名大学的新起点。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人才培养
上一篇: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03-17 ]
下一篇:杭州师范大学[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