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霞
有利于其中一种Lys配位的碱式cyt c的生成。用2D-EXSY研究和阐明了天然cyt c,吡啶结合以及cyt c,Lys72,79配位的碱式cyt c之间的交换动力学,被国外同行誉为取得了“不仅是高度重要而有意义的结果,且与近来发表的有关蛋白折叠结果相互验证”。此外,还发现在生理条件下顺铂不仅可结合于细胞色素c表面的组氨酸33及Met 67,亦可和轴向配体Met 80配位,生成Lys 79或水为轴向配体的碱式及高自旋态cyt c从而改变了蛋白的电位,干扰了cyt c的电子传递功能。
模拟金属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合成一系列模型化合物是研究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另一重要的途径。多年来唐雯霞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锰酶和单加氧酶的模型化合物,获得了大量有关结构对功能影响的信息。
为了阐明Cu,Zn-SOD酶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唐雯霞系统合成了大量咪唑桥联同金属、异金属双核、多核模型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的结构,用低温溶液ESR及单晶ESR研究了它们的电子结构,并与它们的生物活性作了关联。在系统研究了SOD酶模型物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发现咪唑桥联模式对SOD酶的活性和咪唑桥的断裂起重要作用,具有与SOD相同结构的咪唑桥联Cu,Zn 四方锥底面的构型较咪唑桥联Cu,Zn 2个四方锥顶角的构型具有更高活性。并在其催化过程中检测以轴向和Cu结合形成的中间态,阐明了Cu,Zn-SOD酶中咪唑桥联方式对其活性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在设计合成锰的SOD酶,以及PS-Ⅱ光合成系统的模拟物时,唐雯霞和她的学生得到了系列结构新颖一维链式、二维层状及三维网状结构的MnⅡ、MnⅢ、MnⅣ及混合价态Mn的配合物。其中数种具有Mn-SOD的结构特点,并具有比已知模型化合物催化活性高的活性。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阐明。
在超分子组装和功能性超分子配位体系方面,唐雯霞的研究组发展了一种定向合成异多核配合物的新方法,用此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桥联异核金属配合物,无限链状、无限层状及无限网状结构强铁磁性配合物,为发展低维分子磁体和分子导体提供了新途径。J.C.S.Dalton Trans.的审稿人对她和合作者在J.C.S.Dalton Trans上发表的低维磁耦合体系的系列工作评价为“高标准非常有意义的创新体系,建议要鼓励作者继续利用该杂志作为发表他们的优秀工作的论坛”。
在无机DNA螺旋体方面她发现多联吡啶端式取代基及多联吡啶中二联吡啶间的间隔基连接位置能调控螺旋结构的形成,增加五联吡啶两端的甲基取代基有利于与Ag,Mn等离子形成螺旋结构。在间隔基连接位置由6,6’改为6,5’不仅减少和CuⅠ,AgⅠ形成双股螺旋的张力,而且还能形成6,6’连接配体所不能形成的CuⅡ的双股螺旋。表明螺旋体的形成不仅取决于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及配体的组成及柔性,而且和多联吡啶取代基的存在及二联吡啶间连接基的连接方式亦有重要关系。
唐雯霞不仅对一些前沿交叉领域作了许多创新工作,而且亦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根据国民经济需要发展了一种用表面活性剂和MnPO4表面改性的TiO2化纤用消光剂,具有分散性好和减缓钛白对化纤光氧化催化作用的特点。1978年该项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30多年来唐雯霞同志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我国配位化学事业做出了贡献。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省部级二等奖,省科技大会奖,以及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等奖励。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50多篇,曾多次在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国际应用生物无机化学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曾在美国Verment大学、意大利Florence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作学术访问和讲学。
唐雯霞治学勤奋,态度严谨,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几十年如一日,不论寒暑从不松懈。她对青年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善于引导又爱护备至,学生所写的论文初稿要和学生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多年来,唐雯霞培养了30多名博士研究生,40多名硕士研究生,数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她培养的博士中有3名获洪堡奖学金,3名获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家奖,绝大多数博士毕业生到美、英、德、日本、意大利的著名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有的已成为助理教授、副教授。留在国内的也已成为各单位教学科研骨干。
唐雯霞对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热心扶持,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深受中青年教师敬重,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和为人的楷模。
1934年11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52-1956年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7-1958年 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
1958-1962年 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2-1985年 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及配位化学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
1985-1986年 英国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访问学者。
1986年至今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
1 唐雯霞,曲筠,张士勇等.顺-[Pt(NH3)2Cl2]和DNA键合机制的模型研究.中国科学B辑.1985,(7):598
2 唐雯霞,陈东,刘之俊等.洣唑桥异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他催化歧的功能.中国科学B辑.1991,(l):26[1]
模拟金属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合成一系列模型化合物是研究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另一重要的途径。多年来唐雯霞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锰酶和单加氧酶的模型化合物,获得了大量有关结构对功能影响的信息。
为了阐明Cu,Zn-SOD酶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唐雯霞系统合成了大量咪唑桥联同金属、异金属双核、多核模型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的结构,用低温溶液ESR及单晶ESR研究了它们的电子结构,并与它们的生物活性作了关联。在系统研究了SOD酶模型物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发现咪唑桥联模式对SOD酶的活性和咪唑桥的断裂起重要作用,具有与SOD相同结构的咪唑桥联Cu,Zn 四方锥底面的构型较咪唑桥联Cu,Zn 2个四方锥顶角的构型具有更高活性。并在其催化过程中检测以轴向和Cu结合形成的中间态,阐明了Cu,Zn-SOD酶中咪唑桥联方式对其活性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在设计合成锰的SOD酶,以及PS-Ⅱ光合成系统的模拟物时,唐雯霞和她的学生得到了系列结构新颖一维链式、二维层状及三维网状结构的MnⅡ、MnⅢ、MnⅣ及混合价态Mn的配合物。其中数种具有Mn-SOD的结构特点,并具有比已知模型化合物催化活性高的活性。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阐明。
低维及螺旋体超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在超分子组装和功能性超分子配位体系方面,唐雯霞的研究组发展了一种定向合成异多核配合物的新方法,用此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桥联异核金属配合物,无限链状、无限层状及无限网状结构强铁磁性配合物,为发展低维分子磁体和分子导体提供了新途径。J.C.S.Dalton Trans.的审稿人对她和合作者在J.C.S.Dalton Trans上发表的低维磁耦合体系的系列工作评价为“高标准非常有意义的创新体系,建议要鼓励作者继续利用该杂志作为发表他们的优秀工作的论坛”。
在无机DNA螺旋体方面她发现多联吡啶端式取代基及多联吡啶中二联吡啶间的间隔基连接位置能调控螺旋结构的形成,增加五联吡啶两端的甲基取代基有利于与Ag,Mn等离子形成螺旋结构。在间隔基连接位置由6,6’改为6,5’不仅减少和CuⅠ,AgⅠ形成双股螺旋的张力,而且还能形成6,6’连接配体所不能形成的CuⅡ的双股螺旋。表明螺旋体的形成不仅取决于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及配体的组成及柔性,而且和多联吡啶取代基的存在及二联吡啶间连接基的连接方式亦有重要关系。
无机应用化学
唐雯霞不仅对一些前沿交叉领域作了许多创新工作,而且亦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根据国民经济需要发展了一种用表面活性剂和MnPO4表面改性的TiO2化纤用消光剂,具有分散性好和减缓钛白对化纤光氧化催化作用的特点。1978年该项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30多年来唐雯霞同志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我国配位化学事业做出了贡献。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省部级二等奖,省科技大会奖,以及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等奖励。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50多篇,曾多次在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国际应用生物无机化学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曾在美国Verment大学、意大利Florence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作学术访问和讲学。
唐雯霞治学勤奋,态度严谨,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几十年如一日,不论寒暑从不松懈。她对青年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善于引导又爱护备至,学生所写的论文初稿要和学生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多年来,唐雯霞培养了30多名博士研究生,40多名硕士研究生,数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她培养的博士中有3名获洪堡奖学金,3名获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家奖,绝大多数博士毕业生到美、英、德、日本、意大利的著名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有的已成为助理教授、副教授。留在国内的也已成为各单位教学科研骨干。
唐雯霞对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热心扶持,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深受中青年教师敬重,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和为人的楷模。
人物简历
1934年11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2-1956年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7-1958年 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
1958-1962年 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2-1985年 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及配位化学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
1985-1986年 英国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访问学者。
1986年至今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
代表性论著
1 唐雯霞,曲筠,张士勇等.顺-[Pt(NH3)2Cl2]和DNA键合机制的模型研究.中国科学B辑.1985,(7):5982 唐雯霞,陈东,刘之俊等.洣唑桥异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他催化歧的功能.中国科学B辑.1991,(l):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