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Qinhuangdao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缩写为QETDZ),是于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分东区两区,规划面积56.72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9平方公里。
1984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秦皇岛市区大、小汤河之间,规划l.9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片瓦砾、满目荒滩之间,第一批“开发区人”秉承着“要把开发区建成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高科技的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事业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历史使命,唤醒了这片沉寂、荒芜已久的土地。
18年弹指一挥间。开发区这片饱浸着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的热土,已凭借它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提升的龙头。
依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积累、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开发区从0.6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起步区”崛起,在短短几年内,摆放了一批成效显著的中外企业。1992年夏,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来秦皇岛开发区视察,为开发区带来了第一次扩区开发的机遇。根据秦皇岛开发区发展建设的良好态势,1992年底,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扩区。原属海港区、抚宁县的孟营、前进等6个村的土地、6000余名农村人口划归开发区,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
针对农村的各项管理工作,1993年7月11日,市委、市政府批准开发区设立农村工作管理局。项目开发占地,村民不支持,村干部也有顾虑,不愿做工作。在六村党员干部会上,当时任扩区工作总指挥的胡英杰掷地有声的一番话使村干部们汗颜:“你们当年入党想的是什么?宣誓时说的是什么?是不是只想占便宜?如果你们只想占便宜,那还入党干什么!”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农村工作局干部员工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换来了六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换来了农村社会的祥和稳定,换来了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也在开发区历史上树起了第一次扩区的里程碑。
孟营小区一幢幢挺立的楼房、村民们自发赠送的金匾、燕大附中骄人的高考成绩、前进小学崭新的校园……这些都写满了开发区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写满了开发区农村人民群众对工委、管委的不尽感激和信任之情。
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伴随着一个个大型项目的落地、开花、结果,秦皇岛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楼鳞次栉比,绿地园林景色恰人,夜色流光溢彩,人民富足安康……秦皇岛开发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占开发区农村人口三分之一强的孟营村整体拆迁改造,搬进了新楼房;有1000余人的前进村也拆迁了,10平方公里的经济建设有效用地全部摆满了项目。开发区项目引进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已日益显现。是满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小富即安,还是扩大发展以拉动全市经济的提升?开发区工委、管委领导高屋建瓴,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市开发区扩大区域范围方案》。
2002年10月16日,是秦皇岛开发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市委书记王建忠同志主持召开市党政联席会议。市长菅瑞亭,市委副书记周卫东、张树仁、谌曙光等领导与市国土、规划、财政等各局以及抚宁县、海港区政府的负责同志专题研究秦皇岛开发区扩区有关问题。会议决定,扩大开发区区域范围,以切实发挥开发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10月31日,市长菅瑞亭主持召开开发区扩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将原属抚宁县、海港区的深河、邢庄等13个村,约26平方公里的土地、11000人口,整体划入开发区,并命名为开发区新区。
2002年11月4日,管委主任胡英杰任组长,工委副书记宋兰香、管委副主任田凤钧、总会计师刘晓毅、管委副主任彭云任副组长,管委办公室、社会发展局、劳动人事局、建设规划局、公安分局等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成立了开发区扩区工作领导小组。社会发展局局长曹成立任扩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下设新区管理处,负责扩区接收及13个村的日常管理工作。自此,开发区第二次扩区拉开了帷幕。
第一次扩区至今,开发区已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当年奋战在扩区第一线的管委主任胡英杰等领导为了新区13个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了完成开发区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带领社会发展局干部员工义不容辞地冲上了二次扩区第一线。
10月18至22日,社会发展局的有关人员三赴新区13个村。就各村经济、民风、学校、文化市场、医疗机构设置等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11月3日,工委书记杨泰安、管委副主任田凤钧深入新区13个村,熟悉各村基本情况。11月4日,管委主任胡英杰、工委副书记宋兰香、管委副主任田凤钩等领导再赴新区,深入调查了解各村村情、民情。
扩区牵动着工委、管委领导的心,也在社会发展局干部员工的心头涌动着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工委、管委保持一致,理解和支持开发建设工作,这将是开发区二次扩区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据初步了解,新区各村村情复杂。个别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有的村两委干部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部分学校房屋简陋;有大量群众听信误传,以为建房就能补钱、栽树就能得利,以致新区各村家家建房,遍地栽树……针对这些问题,秦皇岛开发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部署。工委书记杨泰安。管委副主任田凤钧、总会计师刘晓毅等听取各组情况汇报,调查研究,为同志们鼓劲。
截止2004年年8月,全区累计批准各类项目3672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594个,总投资36.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1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45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3078个,实际引进内资115.66亿元。英国TI、德国DEMAG、新加坡丰益、泰国正大、韩国LG、韩国CASTEC、日本旭硝子、伊藤忠商事、台湾万基、美国ADM、美国GE、美国ALCOA等一批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以及中粮集团、中信集团、中油集团、首钢集团、哈尔滨动力集团、华龙日清、海湾集团、康泰医学等国内知名企业在该区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冶金及金属压延、汽车零部件、玻璃建材、重大装备制造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大项目规模效益突出,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其中金海粮油、正大肉鸡、首钢板材等三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海湾公司、邦迪管路等重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正大公司、渤海铝业、金海粮油等企业进入全国三资企业500强行列。
为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开发区大力发展专门性功能园区。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区东区建立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秦皇岛出口加工区。2003年9月,秦皇岛出口加工区通过了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等8部委验收,正式通关运行,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出口加工型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1999年3月开始动工的燕山大学科技园经过5年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于2003年9月16日批准燕山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这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3年7月河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河北省信息产业厅批准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此举对于创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河北省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发展历程
建立
1984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秦皇岛市区大、小汤河之间,规划l.9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片瓦砾、满目荒滩之间,第一批“开发区人”秉承着“要把开发区建成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高科技的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事业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历史使命,唤醒了这片沉寂、荒芜已久的土地。
18年弹指一挥间。开发区这片饱浸着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的热土,已凭借它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提升的龙头。
首次扩区:构筑辉煌的里程碑
依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积累、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开发区从0.6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起步区”崛起,在短短几年内,摆放了一批成效显著的中外企业。1992年夏,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来秦皇岛开发区视察,为开发区带来了第一次扩区开发的机遇。根据秦皇岛开发区发展建设的良好态势,1992年底,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扩区。原属海港区、抚宁县的孟营、前进等6个村的土地、6000余名农村人口划归开发区,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
针对农村的各项管理工作,1993年7月11日,市委、市政府批准开发区设立农村工作管理局。项目开发占地,村民不支持,村干部也有顾虑,不愿做工作。在六村党员干部会上,当时任扩区工作总指挥的胡英杰掷地有声的一番话使村干部们汗颜:“你们当年入党想的是什么?宣誓时说的是什么?是不是只想占便宜?如果你们只想占便宜,那还入党干什么!”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农村工作局干部员工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换来了六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换来了农村社会的祥和稳定,换来了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也在开发区历史上树起了第一次扩区的里程碑。
孟营小区一幢幢挺立的楼房、村民们自发赠送的金匾、燕大附中骄人的高考成绩、前进小学崭新的校园……这些都写满了开发区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写满了开发区农村人民群众对工委、管委的不尽感激和信任之情。
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伴随着一个个大型项目的落地、开花、结果,秦皇岛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楼鳞次栉比,绿地园林景色恰人,夜色流光溢彩,人民富足安康……秦皇岛开发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第二次扩区: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占开发区农村人口三分之一强的孟营村整体拆迁改造,搬进了新楼房;有1000余人的前进村也拆迁了,10平方公里的经济建设有效用地全部摆满了项目。开发区项目引进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已日益显现。是满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小富即安,还是扩大发展以拉动全市经济的提升?开发区工委、管委领导高屋建瓴,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市开发区扩大区域范围方案》。
2002年10月16日,是秦皇岛开发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市委书记王建忠同志主持召开市党政联席会议。市长菅瑞亭,市委副书记周卫东、张树仁、谌曙光等领导与市国土、规划、财政等各局以及抚宁县、海港区政府的负责同志专题研究秦皇岛开发区扩区有关问题。会议决定,扩大开发区区域范围,以切实发挥开发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10月31日,市长菅瑞亭主持召开开发区扩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将原属抚宁县、海港区的深河、邢庄等13个村,约26平方公里的土地、11000人口,整体划入开发区,并命名为开发区新区。
2002年11月4日,管委主任胡英杰任组长,工委副书记宋兰香、管委副主任田凤钧、总会计师刘晓毅、管委副主任彭云任副组长,管委办公室、社会发展局、劳动人事局、建设规划局、公安分局等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成立了开发区扩区工作领导小组。社会发展局局长曹成立任扩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下设新区管理处,负责扩区接收及13个村的日常管理工作。自此,开发区第二次扩区拉开了帷幕。
第一次扩区至今,开发区已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当年奋战在扩区第一线的管委主任胡英杰等领导为了新区13个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了完成开发区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带领社会发展局干部员工义不容辞地冲上了二次扩区第一线。
10月18至22日,社会发展局的有关人员三赴新区13个村。就各村经济、民风、学校、文化市场、医疗机构设置等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11月3日,工委书记杨泰安、管委副主任田凤钧深入新区13个村,熟悉各村基本情况。11月4日,管委主任胡英杰、工委副书记宋兰香、管委副主任田凤钩等领导再赴新区,深入调查了解各村村情、民情。
扩区牵动着工委、管委领导的心,也在社会发展局干部员工的心头涌动着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工委、管委保持一致,理解和支持开发建设工作,这将是开发区二次扩区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据初步了解,新区各村村情复杂。个别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有的村两委干部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部分学校房屋简陋;有大量群众听信误传,以为建房就能补钱、栽树就能得利,以致新区各村家家建房,遍地栽树……针对这些问题,秦皇岛开发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部署。工委书记杨泰安。管委副主任田凤钧、总会计师刘晓毅等听取各组情况汇报,调查研究,为同志们鼓劲。
发展成绩
截止2004年年8月,全区累计批准各类项目3672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594个,总投资36.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1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45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3078个,实际引进内资115.66亿元。英国TI、德国DEMAG、新加坡丰益、泰国正大、韩国LG、韩国CASTEC、日本旭硝子、伊藤忠商事、台湾万基、美国ADM、美国GE、美国ALCOA等一批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以及中粮集团、中信集团、中油集团、首钢集团、哈尔滨动力集团、华龙日清、海湾集团、康泰医学等国内知名企业在该区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冶金及金属压延、汽车零部件、玻璃建材、重大装备制造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大项目规模效益突出,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其中金海粮油、正大肉鸡、首钢板材等三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海湾公司、邦迪管路等重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正大公司、渤海铝业、金海粮油等企业进入全国三资企业500强行列。为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开发区大力发展专门性功能园区。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区东区建立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秦皇岛出口加工区。2003年9月,秦皇岛出口加工区通过了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等8部委验收,正式通关运行,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出口加工型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1999年3月开始动工的燕山大学科技园经过5年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于2003年9月16日批准燕山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这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3年7月河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河北省信息产业厅批准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此举对于创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河北省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