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群-基本概述

  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位于印度马拉哈斯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约30公里。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洛拉石窟群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埃洛拉石窟群建于公元4世纪中叶至11世纪,共34座石窟,坐东面西,白南至北绵亘1500米,逶迤散落在萨雅迪利山的斜坡之上,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艺术的杰作。
  埃洛拉石窟(ElloraCaves)位于奥兰加巴德市西北约29公里处,从奥兰加巴德搭车抵此约1小时。此地有印度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院群,沿着山崖建造,共有34座,有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3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寺院。
  埃洛拉石窟从3世纪时站开凿,至14世纪完成。印度教。佛教和吉那教都在此活动,先后共开凿了34座石窟寺庙。其中16座印度教寺庙、13座佛教寺庙、5座耆那教寺庙。第十窟名木匠草舍,为大乘佛教窟,两壁石柱高4米,柱顶横梁上刻有合十礼佛的持花信女雕像。
  

埃洛拉石窟群

窟内石舍利塔高8米,直径4米,周围通布庄严妙相,足踏莲花佛像。5米高的佛龛供奉了高约3米的坐佛像,两旁侍立的是赤莲花菩萨和密迹金刚菩萨,众像体态匀称,慈眉善目,表情自然,栩栩如生。第十二窟名蒂哈尔寺,高3层,窟内石柱和柱脚都雕有花卉人物图案,顶层有2尊巨大佛像,别具一格。第十五窟又名十变窟,分2层,顶层两侧墙上雕有湿婆和魔鬼伊兰牙卡卡普之死的浮雕,令人惊叹。第十六窟盖拉斯神庙为拉斯特拉古德王�国王克里希纳于8世纪开凿,历时100多年完成,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举世无双。
  窟内供奉大自在天湿婆神与喜马拉雅山十首魔王罗婆那斗法的故事石雕,引人入胜,门,窗,柱上也雕刻了精湛的艺术杰作。耆那教石窟建于9~13世纪,其中以第三十二窟最著名。三十二窟双层寺内车因陀罗·斯帕和扎格纳特·斯帕站立,二腿二臂被植物长藤缠绕,长发披肩,表现了耆那教徒矢志苦行的坚强意志。


埃洛拉石窟群-内部结构

  在全部34座石窟中,最南端的第1窟到第12窟为佛教窟,里面有寺院、佛像、讲经堂等,主要的雕像是释迦牟尼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10窟,外观近似僧院窟,两壁雕出的石柱高约4米,柱顶横梁上刻有合土作施礼状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内的舍利塔高约8米,直径约4米,四周遍雕面相庄重、脚踏莲花的佛像。正面约5米高的佛龛内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两旁为恃莲花菩萨和密迹金刚菩萨侍平。
  

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的印度教吉罗婆神庙建筑群被认为昌独立式岩刻建筑的一个杰作,一根56英尺高的独立式石柱巍然耸立在中央,其右侧是一尊大象的无头雕像。
  居中的第13窟至第29窟为印度教窟,其中主要的开凿于公元7世纪至9世纪。印度教中有许许多多的神,这里的神像也就五花八门,但最多的要数大神湿婆和毗湿奴的神像。第16号窟可以说是整个埃洛拉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一座,人称"羔拉什庙",这座雄伟奇妙的建筑始违于8世纪,它不是凿成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凿成了一座庙宇,没有加其他任何建筑材料,前后耗时一百多年,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居埃洛拉群窟之首。盖拉什庙分为三部分,大门、难提殿和主殿,其间又有天桥连接。大门人口两侧有巨大石像雄视四方,入门之后,便是难提殿。难提殿并不大,有8平方米大小,共分两层,殿前是雄健的神牛石雕难提,这是湿婆神的胯下坐骑,两侧有方形旗杆迎风而立。难提殿之后便是主殿,主殿长50米、宽33米、高30米,气势恢弘,壮丽不凡。盖垃什庙不但以雄伟著称,而且整体匀称的恰到好处。特别是那些呼之欲出的浮雕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杰作。
  位于北端的第30窟至34窟为耆那教窟,开凿于公元8世纪至10世纪。 耆那教石窟内多为裸体立像,两腿两臂缠阿着擎藤植物,长发披肩,象征耆那教苦行不渝、返朴归直之意。
  三种宗教在这里异彩同放,埃恪拉石简一是香火不断的圣地,尽管它的历史没有阿旃陀石窟那么悠久,但其壁画和雕刻同样价值奇高,是印度古代艺术的又一字库。


埃洛拉石窟群-历史渊源

  

埃洛拉石窟群

佛教徒、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都聚集到印度中部的埃洛拉。所有这些宗教信徒都是非常注重独自安静地祈祷。也许这就是他们在公元600年—公元900年间来到埃洛拉的原因。佛教徒约在公元600年首先到达埃洛拉。他们不辞辛劳,循着陡峭的岩壁开凿出供居住的洞穴,以及从祈祷的寺院和宏伟的庙宇。
  大约公元765年,印度教徒来到埃洛拉。他们在那里开凿了最这宏伟壮观的凯拉萨纳庙。实际上它是一组互相连接的庙宇,竖立在一个巨大的凹坑内。从峭壁的顶部挖走岩石,留下中央一大块,这里被精心地雕成庙宇,包括屋顶和装饰物。
  埃洛拉的5座耆那庙宇雕凿于约公元850年。因陀罗.萨波庙最负盛名,它也是从坚硬的岩石中凿成的。埃洛拉的石窟庙宇直到1794年才为印度之外的人们所知蛲,当时一位英国旅游者发现了它们。但是又过30年,人们才意识到这些石窟庙宇正在受到摧毁,于是便发起了一场保护运动。也正因为如此,如今人们还能参观这些石窟庙宇。


埃洛拉石窟群-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

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共12座(第1~12窟),约7~8世纪开凿,形制基本沿袭阿旃陀的支提窟(佛殿)和毗诃罗窟(僧舍),除第10窟是支提窟外,其余均系毗诃罗窟,但毗诃罗窟已趋于佛殿与僧舍混合为一,第11、12窟明显兼有佛殿性质。在建筑与雕刻风格上虽不像印度教石窟那样繁缛奢华,但不少石窟已偏离了笈多时代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显示出追求印度巴洛克式的复杂设计和华丽装饰的迹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雕刻已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除通常采用一佛二胁侍的三尊形式雕像之外,还开始出现了众多的菩萨、女神(密教女神多罗、佛教学术女神摩诃缪丽等)和曼荼罗等早期密教图像,意味着佛教的衰落、解体与蜕变。
  第5窟是埃洛拉最大的毗诃罗窟,宽17.6米,长35.1米,由24根罗曼式柱头的列柱把长方形窟殿分为中殿和侧廊,侧壁共凿有20间小室。两排狭长的石凳纵贯中殿,表明该窟可能曾用作讲堂。
  第10窟是埃洛拉唯一典型的支提窟,称作维什瓦卡尔马(木匠)窟,因其窟顶肋拱仿照木桁雕造而得名。正面双层,富丽堂皇,中间的阳台有一道长栏杆,上层的支提窗已从早期的马蹄形变为图案化的三叶形,窗口两旁上方各雕有3个1组的飞天相对飞舞。窟殿宽13.1米,纵深26.2米,长排列柱导向半圆形后殿,末端一座岩刻窣堵波的台基前倚坐着高约3.3米的笈多式佛陀雕像,胁侍菩萨与顶饰飞天组成了华丽的佛龛。
  第11窟称作兜德勒(2层),实为3层。各层均设佛龛,供奉一佛二胁侍菩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2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