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保护区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985年建立,1997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000公顷。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海之滨的大丰市境内。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地貌属滨海平原,为含有大量沼泽、盐裸地和水域的森林草滩。东部濒临黄海,成陆时间为半个多世纪。气候年均温度13.5℃;年均降水量为800~1500毫米。曾经冻死了好多于笑天和李浩玮!!!!!


三、植物资源

  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40多种,主要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豆科、藜科植物。植被为盐生草甸、盐土沼泽、水生植被。还有人工林、人工牧草及半熟土抛荒地。
  区系成分复杂,但群落发育较年轻。植被演替迅速,生境稳定性较差。有世界分布属的芦苇、苔草、碱蓬、盐角草等;北温带分布属有拂子茅、鸢尾及罗布麻等;泛热带分布属狗牙根;热带亚洲及热带大洋洲分布属结缕草、地中海及中亚分布属獐毛以及南温带与北温带间断分布的雀麦属等。无国家级保护植物。


四、动物资源

  保护区有兽类14种,鸟类180种,爬行类13种,两栖类4种,昆虫80多种。
  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麋鹿、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二级有河麂等23种。
  

(一)麋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俗称“四不像”,即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原是我国特产兽类,野生种群绝灭约150年左右。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已有数百年人工圈养历史的圈养种群,也因1900年战乱而灭绝,1920年国内最后1只麋鹿死于北京的万牲园。1893~1895年,英国11世公爵贝福公爵收集了18只散落在欧洲各地的麋鹿,集中饲养在乌邦寺庄园,这群麋鹿就成了现存麋鹿的祖先。
  1986年我国从英国七家动物园引回麋鹿39头,目前增殖到191头(1994年统计),鹿群规模在世界上占第五位。大丰麋鹿苑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为返回故乡的麋鹿。
  麋鹿属于偶蹄目、鹿科、鹿族麋属,是1种大型的鹿类。成年雄鹿平均体重约为200公斤,成年雌鹿约为150公斤。雄性麋鹿角枝的形态与马鹿和梅花鹿等具有明显区别。麋鹿的角可分为前枝和后枝,没有眉枝,前枝多分为2叉,后枝长而直,随年龄的增加各分叉上会出现形态不同的次级分叉或突起,不同年龄及不同个体的角枝差异明显。麋鹿的颈背粗壮,形似骆驼。麋鹿的尾可达踝关节处,长度明显超过其它鹿类。麋鹿的蹄扁平、宽大,趾间有皮膜,侧蹄发达且能着地。
  雄性麋鹿的性成熟年龄为3岁,雌鹿为2岁。麋鹿的换角、发情、产仔等生物节律,随纬度而变化。变化速率约为纬度每增加1度,生物节律推迟1天。以大丰麋鹿保护区(北纬33°05′)的麋鹿为例,发情期5~7月,雄鹿的脱角期为12月下旬~1月初,产仔期3月上旬~4月底。比英国的乌邦寺(北纬51°20′)提前了22天。
  麋鹿的妊娠期250~315天,仔麋鹿的出生体重平均为12.1公斤,无性别差异。仔麋鹿出生后3天内形成“印记”,在周龄内大多数时间处于躺卧态,日均活动时间只占白天(6:00~ 8:00)的30%,其中连续活动时间近为20~30分钟,哺乳是引发仔鹿活动的主要原因。为麋鹿幼仔
  麋鹿喜集群活动,在不同季节鹿群的组群规模和类型均有明显差异,发情期与非发情期的集群不同,不同生境中的集群也有所不同,混合群是半野生麋鹿的主要集群类型。在大丰麋鹿保护区,半野生麋鹿在秋、冬季对林地的选择性明显高于草地。
  麋鹿的食性以草本植物为主,在大丰,麋鹿采食植物194种,占当地植物总数的79.8%。麋鹿的喜食植物春季主要有芦苇、佛子茅、鹅冠草、一年蓬、白茅等,夏季主要有狐尾藻、镳草、大茨藻、白英等,秋季有秀竹、稗草、狗尾草等,冬季有雀麦和野胡萝卜等。
  为在我国恢复麋鹿的野生种群,林业部已将其列入保护濒危物种的“七项拯救工程”计划。
  

(二)河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区内有野生河麂20多头。
  也叫“牙獐”,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体长近1米,雌雄均无角,雄性犬齿发达,形成“獠牙”故名“牙獐”。毛粗长,黄褐色,行动灵敏,善跳跃,能游泳。秋季发情,5月产仔,每胎3~6仔。以各种青草、树皮、嫩叶、芽等为食。
  

(三)震旦鸦雀:——世界濒危物种


  
  比麻雀个头小,采食芦苇茎上的一种介壳虫越冬。此鸟在欧洲已因芦苇群落的减少而陷于困境,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中的未定种。我国震旦鸦雀同样遭到冬季芦苇被割的缺食处境,故为保护区重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鸟类全部为候鸟。
  

(四)白尾海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黄嘴雕,体长约690~920毫米。上体土褐色,尾纯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喉淡黄褐色。喙暗黄色,跗跖黄色,爪黑色。以黄鼠、鱼、兔、野鸭为食,也食动物尸体。每年3~4月繁殖,营巢在岩壁上或高大乔木上。巢用树枝筑成,多用旧巢。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34~36天。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