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第一峰景区大门
辽宁第一峰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桓仁、新宾两县交界处的八里甸子、华来、平顶山3个乡镇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1′13″—125°5′15″,北纬41°11′11″— 41°21′34″。辖区总面积15217.3hm,其主峰老秃顶子海拔1367.3m,素有“辽宁第一峰”之称。保护区的前身为桓仁县木盂子林场,1981年9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延续部分,其地貌地质形成与华北的地貌形成有紧密的联系,因受中生代华北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倾斜和断裂,岩浆侵入、地势升高,以主峰为中心的山脉呈丫字形向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延伸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山势曲折蜿蜒,沟壑纵横,局部地段因受第四纪冰川气候的影响,形成大面积的乱石窖(跳石塘)地貌。
该区属长白植物区系的西南边缘,并具有向华北植物区系的过渡性。长白植物区系代表种有:红松、紫杉、鱼鳞云杉、沙松冷杉、蒙古栎、桦、拧劲槭、胡桃楸、暴马丁香、东北刺人参、粗径麟毛蕨等。华北植物区系代表种有:油松、赤松、槲栎、灯台树、玉铃花、照白杜鹃、天女木兰、淫阳霍等。
独有的中山植被垂直分布,以北坡表现最为明显:海拔95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带;950-1050米为云冷杉和枫桦等共建种组成的混交林带;1050-1180米为云冷杉暗针叶林带;1180-1250米为岳桦林带;1250-1290米为中山灌丛带;1290米以上为中山草地,分布有长白金莲花、长白耧斗菜、圆叶柳等高山苔原植物20余种。
双蕊兰
连绵起伏的山峦中蕴藏着万物生灵,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国内外不可多得的野生物种基因库,经专家鉴定的物种有2740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63科223种,昆虫131科729种,低高等植物232科1788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紫貂、金雕、大鸨、麝、黑熊、鸳鸯等22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人参、紫杉、双蕊兰、红松、黄檗、刺人参等17种,其中孑遗植物双蕊兰是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独有物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还发现了2个新种——桓仁林蛙和桓仁滑蜥;1个中国新纪录——朝鲜河麂。
林木良种基地始建于1976年,现已建成规模210公顷。1984年被列为部省联营林木良种基地, 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特色种苗基地”,2004年获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日本落叶松种子园种子和红松母树林种子《林木良种证》。
保护区在二十多年的保护实践中,不断强化科普、文化、宣传、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物种资源,建成了标本馆、宣教中心等基础设施。二O O九年四月经省“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考察论证,省林业厅、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省文化厅和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研究决定,命名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同时,经省科技厅和省科协共同组织专家考察认定为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老秃顶子山作为辽宁的“珠峰”,其气势宏伟磅礴,山势奇特秀丽,有变幻莫测的顶峰云海,飞流直下的峡谷瀑布,隆隆作响的地下暗河,叹为观止的奇花异木,时隐时现的飞禽走兽,如诗如画的十月红枫。保护区标本馆设有三个展室,即动物展室、植物展室和沙盘展室。馆藏标本13000余件,是生态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保护区宣教中心,设有大、小会议室和标准客房,可容纳100余人入住,环境优雅,是科普宣传、会议培训、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练兵场
老秃顶子向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百年前曾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坚守老秃顶子两月有余的明清之战;抗战期间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曾以老秃顶子山为根据地,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争达四年之久;红军将士韩浩、李向山等烈士也长眠在老秃顶子山下。
如今,保护区人正在按照建设生态型保护区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持区内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原生状态,力求将老秃顶子保护区建设成为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教学、科普宣传等为一体的先进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上一篇: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3-25 ]
下一篇: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