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保护区

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Shanghai Jiuduansha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概况

  


  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口外南北槽之间的拦门沙河段,地处东经121°46’~122°15’、北纬31°03’~31°17’之间,东西长46.3公里、南北宽25.9公里,由上沙、中沙、下沙、江亚南沙及附近浅水水域组成,东濒东海,西接长江,西南、西北分别与浦东和横沙岛隔水相望,总面积约420.2平方公里。九段沙湿地受海洋气候和大陆气候双重影响,季风盛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以长江口深水航道南导堤中线为界,东以-6m线为界,南以长江南槽航道北线为界,西(江亚南沙)以-6m线为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23.2km2。其中以丰富的资源而著称。
  九段沙湿地是长江口地区唯一基本保持原生状态的河口湿地,系中国自然生态保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良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生长环境。芦苇、海三棱藨草等湿地植物茂盛。青蟹、黄泥螺、蛏子等底栖动物生物量巨大。每年冬春之交,大量的鳗鲡幼苗在九段沙水域索饵、越冬,中华绒螯蟹在此产卵、育肥。九段沙湿地还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有白头鹤和遗鸥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皮鹭、小天鹅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的重要成员之一。
  九段沙湿地介于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不仅能沉积滞留江水、海水的挟带物,有效吸附排入东海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东海海域赤潮的发生,而且,对抵御盐水侵蚀、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作用巨大,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之一的进程中,作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社会各有关方面对九段沙湿地的保护、建设予以了高度关注。2000年3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8月8日,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成立。2003年9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形成及其演变

  九段沙是目前长江口最靠外海的一个河口沙洲,也是长江口最年轻的河口沙洲。它是现代长江河口拦门沙系的组成部分,是在长江径流和潮流两个完全不同水体频繁的相互作用下,由长江流域来沙在该地区淤积而成。九段沙形成时间不长,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
  九段沙的前身
  公元1842年前,长江南支河段的下段5m等深线尚未分汊,其北港和南港之间的铜沙浅滩是动力相对较弱的缓流区,它包括现在的横沙岛,横沙东滩和九段沙的前身。1880年横沙岛经人工围垦成陆,而在横沙岛的东侧存在着广阔的水下浅滩,九段沙原来是横沙东滩的组成部分之一。横沙东滩被长江口北槽串沟切开后,到40年代中期,被切割出来的那部分逐渐淤涨形成三个比较明显的水下阴沙,这就是九段沙的雏形。
  九段沙的演变
  长江口北槽串沟经历40年的强烈冲刷不断扩大。1949年和1954年的特大洪水使5m深槽贯穿整个串沟形成北槽,九段沙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沙体,成为长江口南北槽的分流沙洲。1961年,九段沙0m等深线已较明显地分为九段上沙、九段中沙和九段下沙三个沙体。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九段沙已基本成型,其位置也相对稳定,但九段中、下沙沙体逐渐连成一体。另外,九段沙中、下沙体南北宽度和东西长度都明显增大。进入八十年代,九段沙的上沙和中、下沙的北侧均因北槽的发展而遭到侵蚀。同时,长江南边滩受落潮流的切割作用,而逐渐加深加宽形成新的南槽。1986年,新形成的南槽代替老南槽,江亚南沙真正脱离长江南边。江亚南沙的形成使长江口又多了一个水下沙洲。根据对江亚南沙形成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它必将与九段沙连成一体。1995年以后,九段沙形态上无多大变化,九段沙的形态演变的趋势逐渐稳定。
  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开始进行。同时,在九段沙的北侧建造了10km长的南导堤,促使九段上沙头0m等深线向上推移2km,加速了导堤南侧九段沙的淤积,并造成九段上沙和中、下沙之间的深泓消亡。随着泥沙在九段沙的淤积,九段沙在未来将成为长江口的第三代崇明岛。


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

  九段沙湿地位于北亚热带,受海洋气候和大陆气候的影响,季风盛行,温和湿润,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九段沙湿地3月中旬到6月上旬为春季;6月中旬到9月下旬为夏季;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为秋季,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为冬季。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冬季多吹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寒冷干燥,春夏暖热多雨。
  气温:九段沙附近横沙站的年均气温15.7℃,1月最低,平均4.2℃,极端最低温度为-7.7℃,7月最高,平均27.3℃,极端最高温度为36.6℃,无霜期254天。
  光照:光照充足,横沙站1980~1989年的年日照时数为1798hr,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1%,平均辐射量为362.7MJ/m2。
  降水:年均降水量约1145mm, 一年中夏季降水量最大,为480.2mm;降水量最小为冬季,为100.8mm。4~9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大于100mm。冬季虽有降雪,但无积雪现象。
  风况:九段沙位于长江口口门的南部,地处北亚热带边缘,属东亚季风盛行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春秋季为过渡季节。由于春夏季节局部对流天气频发,夏秋多受台风影响,秋冬季则常有寒潮、冷空气侵袭,因此九段沙区域全年各月皆可能出现大风。多年平均风速为3.7~4.0m/s。
  暴雨、雾和雷暴:九段沙附近平均每年有6~8次暴雨,出现机率最多的时期为6月下旬至9月中旬。长江口区域的雾较陆上多。1980~1989年10年间共出现各类雾859次,平均每年85.9次。雷暴多发生在6~8月,年均达21.4次。
  冷空气:在1980~1989年间冷空气入侵九段沙区域181次,其中强冷和寒潮次数分别为42次和12次。
  热带气旋(台风):1960~1989年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共有201次,平均每年3.4次。热带气旋影响主要集中在7~9月。台风入侵带来的暴雨、风暴潮、大浪对九段沙的岸滩造成了强烈的冲刷作用。


海洋水文

  九段沙地处长江口口外海滨江、海交接带,它是在河流和海洋两大动力交互作用下,由长江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径流、潮汐、潮流和波浪是九段沙区域的主要动力。由于径流和输沙的洪枯季变化、潮汐和潮流的周期性变化、波浪的季节性变化及其随机性,使该水域的水文要素复杂多变,呈现出潮汐河口特有的水文特征。
  九段沙水文主要受长江水流和潮汐、风暴潮控制。九段沙附近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平均潮差2.67m,最大潮差4.62m。年均水温(高桥站)17.3℃,8月最高,平均28.9℃,极端最高33.1℃,2月最低,5.6℃,极端最低2.0℃。
  九段沙上承长江来水来沙,下受海潮作用,水动力条件非常复杂。长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518kg/m3,大海年平均输沙量为4.86×108 t。巨大的泥沙入海量除了部分沉积于河口,为各大沙岛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之外,其余的在波浪、潮流的作用下,向口门外扩散、沉积。长江口附近的波浪以风浪为主,浪向频率与风向频率基本一致,季节性变化十分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9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