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保护区

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野双峰驼在喝水
据国际野骆驼权威专家考察后指出:中蒙边境地区约有野骆驼100峰左右。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的首次库姆塔格沙漠科考队一行,在罗布泊东缘的阿齐克谷地进行植被调查后得出,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最多有120峰野骆驼。
  国际野骆驼研究权威,英国科学家约翰·海尔在考察了中国野骆驼后指出,甘肃省阿克塞县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野骆驼的主要饮水区源,并认为该区域野骆驼数量可达300-400峰,阿克塞县境内野骆驼数量占到世界野骆驼总数的一半。
  

野骆驼
保护区位于阿克塞县以西120公里处的安南坝地区,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地貌为戈壁、荒漠、沙漠等为主,主要植被以旱生、超旱生为主,有些区域灌木病度达到或超过30%,野骆驼的栖息地随着进入50年代冷敦公路、南疆公路的修通,交通业四通八达,人类活动从仅有少数放牧人员到逐年增多,而进入八十年代,采矿业的逐步形成,栖息地逐年趋于萎缩。目前,栖息地仅剩余罗布泊、阿尔金山脉北麓及库姆塔格沙漠南沿部分地区,
  该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中国唯一省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经20年的加强。护理,强化管理措施,生存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英国科学家从1994对中国野骆驼的栖息地、种群数量分布区域进等进行了长达4-5年的科学考察,得出结论:阿尔金山北麓及库姆塔格沙漠南沿是世界野骆驼种群的主要栖息地。
  3.自然气候、人类活动直接影响野骆驼生存
  

保护区内人工喂养野双峰驼
保护区内有大小泉眼9-10个。由于历史上人们占据水草丰美的淡水区域,固而野骆驼只能饮用盐水或劣质水来维持生命,这也是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有的水源长期受风蚀、石器粒填埋等原故,如今已干涸或趋于干涸,因而野骆驼只能长途爬涉去找水源,出现途中部分因体弱年老而死或遇狼而被害,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又一原因。
  据研究分析从1984年间在骆驼区域中总发现89峰尸体;其中61%被狼害,而且所有狼害中,31%是驼羔。另据最新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家骆驼虽是野骆驼数千年的驯化而成,但经过近万年以上的分化,由于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它们两者除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别外,习性上也有一定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遗传基因大不相同,野骆驼比家骆驼多了个遗传基因链,碱基岐异度为1.9%,因而野骆驼独立于家骆驼,成为地球上的特殊物种,但它的处境已比大熊猫还危险。另由于生长在中国戈壁荒漠中,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获得极高的研究成果。
  甘肃省野骆驼主要栖息地深居亚州大陆内地,该地区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小,干燥是这里气候的主要特征,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因此,水分影响着植被发育,而植被又是野骆驼生动物生息,繁衍的必备条件。
  

采矿业对野骆驼的影响
影响植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寒流、强降温和霜冻,据观测,该地区出现的寒流和强降温天气是9月份至次年5月,年出现频次3次左右,寒流和降温的出现时间正好是植被萌发或结实期,这样的气候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野骆驼的食物出现短缺。另外对野骆驼栖息地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因素还有土壤碱化、退化及沙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采矿业也逐浙向荒漠中部无人区扩展,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也对野骆驼的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野骆驼分布区铁矿、金矿的开采已深入到荒漠腹地300公里的地方,罗布泊的阿其克谷地水草条件比较好,由于谷地山探出了金矿,大量金农拥向这里。
  狩猎是导致野骆驼种数量迅速下降的另一直接原因,在历史上狩猎已使野骆驼在哈萨克斯坦及以西的大部分分布区消失。而近些年来,一些武装偷猎者,乘坐卡车和越野车明目张胆的猎杀活动,其危害性最大,现存的野骆驼为躲避人类而远涉荒漠深处,在那些人类极难进入的地方栖息。
  4.保护野骆驼需长效机制
  

保护区内人工喂养的野骆驼
由此可见,实施野骆驼栖息地恢复工程已刻不容缓,应及早把保护区建设列入项目规划逐年改善其生存环境,彻底解决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问题,在甘肃省阿克塞县应建立一处融科研、监测、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保护监测站。加强与国际野骆驼权威人士及蒙古国相关部门、国家环保局、新疆环保局、甘肃省环保局等部门单位的合作,尽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同时采取“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合作机制,建立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野骆驼资源永续保护和开发机制,使沙漠之王--野生双峰驼种群重返昔日生机,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避免这一物种从地球上灭亡。


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主要植被以旱生、超旱生为主,有些区域灌木覆盖率达到或超过60%,为各类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区内共有高等植物24科68属116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3种;被子植物23科67属113种,而占绝对优势,缺乏蕨类和苔藓植物。在保护区中有甘肃植物新记录3种。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73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