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保护区

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摘要
  焦作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沁阳市、修武县、辉县市4县市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12°02′--113°43′,北纬34°54′--35°43′,总面积56600公顷。保护区由河南省政府1982年批建的济源保护区和1991年批建的沁阳松岭保护区合并而,主要保护对象为猕候及森林生态系统。
  

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述

  焦作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国有济源愚公林场、漭河林场、邵原林场、黄楝树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济源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原济源县太行山集体林区建立太行山禁猎禁伐区。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沁阳白松岭自然保护区,1994年辉县市政府建立了石门沟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国务院批准在以上四个保护区和国有修武林场、焦作市林场的部分林区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8]68号),总面积56600公顷,以猕猴、金钱豹等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该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北部济源、沁阳、修武和辉县四县(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2′-112°52′,北纬34°54′-35°16′。


自然环境

  保护区所处的南太行山前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濒漳河与河北省毗邻,西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是中国第二、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基本呈现西高东低态势,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构成,生物多样,资源丰富。包括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个地市,总面积为24343.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4.83万人,人口密度约为679.8人/平方公里。
  南太行山前平原地处北暖温带,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3.6℃,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众多河流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灌溉条件十分优越。除此之外,人工修筑的引沁渠、广利渠和引黄水渠——共产主义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途经此地,进一步地优化了灌溉条件,使得这里成为中国重要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棉生产基地。90年代初,温县小麦亩产破千斤,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
  该区是中国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交接带,南太行东侧为地质带上的大断裂,在燕山运动期间,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挺拔的太行断崖。南北走向的太行断崖经东西走向的安阳河、淇河、沁河、丹河、蟒河、卫河、峪河等河流切割,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济源、焦作一带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之称。
  

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中原大地,人文景观也相当丰富。著名的甲骨文发源地——殷墟位于安阳市,殷商以来的三千多年,该区曾几度鼎盛,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


生物资源

  区内维管束植物163科
  、734属、1689种,其中二级国家保护植物3种,三级国家保护植物10种;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01 种,其中两栖类4科、8种,爬行类8科、19种,鸟类39科、140种,兽类17科、34种。全区共有中国重点保护动物32种,其中一级保护5种,二级保护27种。区域内猕猴是亚洲分布的最北界,是华北地区唯一残留的灵长类动物。2002年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2]121号文,批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822万元(国家投资411万元,地方配套411万元)。
  本区地处太行山南段,区内山势陡峻,沟深崖高,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份复杂,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覆盖率达70%,多为天然次生林,为我国暖温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区域之一。初步调查统计,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66科、704属、1836种,其中蕨类植物23科、47属、93种,裸子植物36科3属6种,被子植物130科、624属、155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连香树、山白树、太行花,领春木等14种;脊椎动物近300种,其中哺乳类40多种,鸟类167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金雕、黑鹤、白鹤等30余种。本区与山西太行山保护区毗邻,都是当今世界猕猴分布的最北限,其主要保护对象太行猕猴为狒猴的华北亚种,现有20余群2000多只,是目前中国狒猴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狒猴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猕猴保护

  猕猴是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51~63厘米,尾长20~32厘米。体重4~12千克左右。
  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鼻孔向下。最常见的一种猴。个体稍小,颜面瘦削,头顶没有向四周辐射的漩毛,额略突,肩毛较短,尾较长,约为体长之半。四肢均具5指(趾),有扁平的指甲。其身上大部分毛色为灰黄色灰褐色,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的腿部的灰色较浓。
  

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不同地区和个体间体色往往有差异。面部、两耳多为肉色,臀胝发达,多为红色肉红色,雌猴色更赤,眉骨高,眼窝深,有两颊囊,雄猴身长55~62cm,尾长 22~24cm,体重8~12kg,雌猴身长40~47cm,尾长工8~22cm,体重4~7kg。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属群居性动物,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集群生活,猴群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山林区或石山上,毛长能耐寒。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甚至蚯蚓、蚂蚁。采食野果贪婪嗜争,边采边丢,只食甜熟果子,未熟果却丢弃,故猴群过处往往遍地断枝弃果,因而对野果的可利用程度较低,必然要扩大觅食范围,活动时间也往往较长。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
  集群生活,群居,一般30~50只为一群,大群可达200只左右。猴群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一般于11月至12月发情。 次年3月至6月产仔,或3年生2胎,每胎产一仔,妊娠期平均为5个月左右。雌猴2.5-3岁性成熟,雄猴4-5岁性成熟,但最早于6-7岁参与交配。哺乳期约4个月。在饲养条件下寿命长达25~30年。其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
  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破译出了猕猴的基因组,这是继人类和黑猩猩之后,科学家破译出的第三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1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将这一成果作为封面文章。这个名为“猕猴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联合体”的国际科研小组由来自35个机构的170多名科学家组成,他们在论文介绍中说,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93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